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开放:人代会的鲜明品格

/本刊记者 /王萍/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增刊  浏览字号: 2013年03月04日 16:48

    59年间,全国人大会议从建国初期的开放、“文革”时期的封闭,发展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逐步公开,并走向现在的开放透明、强调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国家对人民呼声的及时反馈。

    又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在即。从一届到十一届,全国人大已走过59年不平凡的历程。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眸过去的59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前进、不断开放的历史轨迹。

    开放的细节见证国家的进步,体现民主的进程,折射民主前进背后的巨大动力。开放,正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品格。

    59年间,全国人大会议从建国初期的开放、“文革”时期的封闭,发展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逐步公开,并走向现在的开放透明、强调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国家对人民呼声的及时反馈。

    伟大的品格,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生动力,需要在长期奋进中积淀而成。开放,是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而必然的路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所走过的59年历程验证了这一路径,即将迎来的新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再次巩固和验证这一路径。新一届人大工作将在开放透明中用坚实举措回应举国期望,并为中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推进奠定新的基础。

    新风扑面:全世界都在看着中国

    国人对今年的全国人代会,有着别样的期待。历史,让2013年承载了特殊的意义:重要的年份——十八大召开后的第一年;重大的议题——将选举产生国家机构新的领导人。

    所以,2013年春天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格外引人注目。连日来,举国上下高度关注这一盛会。

    即将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会风也更加开放——早在半个月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每天都在报道人代会的相关情况。在关注和解读人代会的舆论场中,公众在大会前已感受到了会议的热度。同时,据报道,截至目前,报名参加此次全国人代会的中外记者总数已超过3000名。不言而喻,他们是奔着人代会的“新”而来的。

    可以说,全国人代会大幕未启,“新风”“热浪”已扑面而来。一位记者感慨,今年全国人代会的关注度和开放程度“前所未有”!

    新闻媒体这种参与的热情和公众对人大的关注和期待,体现了中国政治生态更加民主开放,也是全国人大开放透明的一个鲜活例证。

    “我感觉全世界都在看着中国。”作为首位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来自广东的胡小燕代表曾告诉记者,全国人代会期间人民大会堂内外数千名中外记者追踪采访代表的场景,令她深感震撼。

    即将亮相今年全国人代会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将和胡小燕一样感同身受。他们将在开放的全国人代会上迎接世界的瞩目、行使当家作主权利、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诠释“中国式”民主。

    历经60年沧桑巨变,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全国人代会的开放,正在让世界正确解读中国。

    全国人代会越来越透明开放

    人代会期间,人民大会堂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新闻发布厅”。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中外记者用手中的电脑和镜头,将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世界。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近年的全国人代会,为保障公众知情权,让公众了解人大工作,以回应公众对人大的期待,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放的“亮点”。

    全国人代会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直播委员长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代表团团组开放、开通“网上新闻中心”、公布代表团驻地地址和新闻联络员电话、全国人代会邀请人大代表举行网络访谈……如今这些频繁出现在报纸电视、已被越来越多百姓熟悉的关键词,标志着全国人代会向着更加透明开放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我们力求在采访安排上更加开放透明,在报道组织上更加民主和谐,在记者服务上更加便捷高效,向国内外展示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负责人如是说。

    每年全国人代会,人们在关注议题和内容的同时,也非常关心人代会的形式和开放问题。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表现在人代会所审议通过的各项重要草案、决定上,而且表现在整个会议进程的开放程度和发扬民主上。

    人代会,无疑已成为体验中国开放、透明的重要窗口。透过全国人代会,人们从中能明显触摸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的诸多进步。

    开放,塑造了国家新的形象。

    全国人代会开放之路

    每年春天,越来越多的中外记者走进各个代表团、各个小组审议的会场,全方位深入报道全国人代会。宏观调控、“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司法公正、反腐倡廉……大会上讨论的这些与国家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记者的报道,让场外的公众与大会上关注的热点实现了“同频共振”。

    这些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最具代表的风景,它反映了今天中国人的民主生活方式。

    时光向前追溯,全国人代会又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开放之路?

    1954915,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这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需要强调的是,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放让会场远远超出了中南海怀仁堂的范围。全国人民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充满热忱、高度关注。亿万中国人民在收音机前收听了会议的实况广播,在会场外感受了会议的热烈气氛,共同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全国人民怀着同样的喜悦和心愿。这是中国的大喜日,六亿人民心上开了花!”

    历史证明,人代会的开放程度与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共和国初创的日子里,人大工作日趋活跃,人代会是非常开放的。

    在“文革”的动乱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备受摧残,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1975年非正常地秘密举行,不允许媒体采访报道,人民群众对这次会议的知情权无从谈起。当共和国从那段梦魇岁月醒来,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人大制度逐步恢复和发展,全国人代会也迎来了开放的春天。

    回眸1988年:全国人代会开放“新标杆”

    冬去春来,时光走进1988年。这年春天召开了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以其前所未有的民主气氛和开放程度,赢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一开放的理念在这次人代会上得到生动体现。

    外媒对这次大会的突出感受是外国记者可以旁听部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主要内容第二天就与读者见面。会议民主气氛更浓,会议透明度也明显提高,哪个记者想得到独家新闻已不大容易。

    正是从1988年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中央电视台开始直播人代会期间的记者会。新兴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及时向亿万观众呈现着人代会的现场画面,这些都大大缩短了大会与人民的距离。通过电视直播,人代会记者会的场景从此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并在群众中引起了广泛共鸣,中国的政治透明度大大提高了。

    许多代表还记忆犹新,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面对耀眼的闪光灯和一个个摄影镜头,几位人大代表对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人选表决时坦然提出反对意见,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了一篇名为《差一点漏掉的特写》的报道。大会的开放让百姓开始了解中国民主的运作方式。

    当改革开放已走过10年,日新月异的社会思潮正冲刷着我们古老的国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当千千万万民众以大家庭的成员身份要求“透明”国家重大事务,为之代言、代笔的人又岂能保持缄默。

    也是在这次人代会期间,新华社发表的一篇《不再缄默的中国记者群》一文中这样描述:“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出入北京各大新闻场合的外国记者惊异地发觉,他们的中国同行几乎‘一夜’之间由缄默变得开朗起来。退回去一年,很难想象尖锐敏感的问题会出自中国记者之口。”

    全国人代会期间活跃的中外记者间展开的新闻角逐正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小小例证。因为,记者们的新闻报道是敏捷机智,还是动作迟缓,既取决于记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的进步。

    如今,开放、透明,已成为每年全国人代会的代名词。人代会期间不少中国记者提出问题的尖锐和敏感令外国媒体刮目相看,路透社记者曾评论说,中国记者的问题“提得很尖锐”,“这些问题也是外国记者所关注的。”“这些问题体现了中国的包容与开放。”

    新世纪新时期:全国人代会迎来开放新阶段

    1994310,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大会开幕式盛况。从此,全国人代会的“直播”之路越走越宽广,直播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1998年,中央电视台对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采用了背景介绍和现场评论的直播报道方法,实现了直播全国人代会的跨越性进步。

    全国人代会在展现开放度上的努力引起了很多西方媒体的注意。1998319,美联社在总理记者会之后播发的一篇电讯稿中说,“在这场面向全国实况转播的记者招待会后,中国中央电视台在节目中第一时间发表了新闻评论,并在节目中赞扬了新总理的幽默感,这是中国政治开放度增加的一个标志。”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全国人代会也迎来了不断开放的新阶段。确立全国人大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全国人代会增加现场直播的场次,直播委员长的常委会工作报告,开通“网上新闻中心”,公布代表团驻地地址和电话、代表团团组会议向境外媒体开放……这些新世纪以来全国人代会推动开放透明的一系列举措,让公众与人代会实现零距离接触,全国人代会的运行更加透明、更加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境外记者了解、采访大会,全国人代会进一步向境外记者开放代表团团组审议,这便是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深受境外记者好评的“开放团组”。

    向境外记者开放代表团团组审议,是近年来全国人代会开放透明的一个亮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负责人介绍,“开放团组”是指各代表团全体会议或小组会议审议各项议程时对中外记者开放,允许旁听并报道,同时在开放团组活动后组织部分或全体全国人大代表集体接受中外记者采访。

    从2006年开始,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代表团团组审议向境外记者开放平均达35场以上。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有8个代表团开放了团组会议。而在2006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则有多达33个代表团开放团组35次,西藏代表团团组会议首次对境外媒体开放。2009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有34个代表团共开放团组37次。在2010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34个代表团共组织开放团组活动59次。2011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达37次。

    如今,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各代表团的“开放团组”已经走向常态,代表团团组开放不仅成为境外记者报道全国人代会的重要信息源,而且已成为全国人代会开放透明的一个鲜活例证,生动展示了中国民主、开放的国家形象。

    与此同时,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传播全国人代会的重要渠道。网络拓展了公众的言论空间,改变了中国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方式和渠道,也拓展了人大开放的新领域。网络的兴起让全国人代会的传播方式走向立体多元,同时更加注重互动和反馈。

    每年全国人代会前夕,各大新闻网站开辟“两会专题”“我有问题问总理”“我向总理建一言”等内容,吸引千万网民参与。网民在跟帖中表达愿望、诉说期待,成为近年来全国人代会一道亮丽的“民意风景线”。还有那些在网上呈现星火燎原之势的“两会”博客、播客、微博等,都已经成为网民关注人代会的热度指标。

    《中国记者》杂志万智炯说,过去,人代会就像一场国家级的新闻发布会,是新闻滚滚而出的富矿。而今,民众一年四季参与网上调查、在线论坛,使人大更体现出国家对民意的反馈,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传声筒。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涵,而且取决于其在开放中运用传播的能力。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59年间,从传播渠道的单一走向丰富,从传播信息的单向走向互动,正是全国人代会开放之路的生动写照。

    民有所呼 会有所应

    近年来,人民代表大会所呈现出的“民有所呼,会有所应”正在成为中国民主政治新景观,并受到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外媒评价说,人代会上的议政交锋,无疑体现了中国民主的进步;人代会对民意的及时回应与互动,则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更筑牢了信任的基石,折射出中国强大的执政自信。

    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百姓所关注的住房、收入分配、医疗改革、教育公平等热点,近年来在人代会上都能得到真切回应。随着人代会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全国人大会议新闻中心每年都会安排十多场不同主题的记者会,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全国人大代表,就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回答记者或网民的提问。

    大会新闻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这样做有利于公民更充分了解代表审议议案、共商国是等情况。也可以让大会更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以便使通过的报告、作出的决议决定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真正体现社会的‘呼’与大会的‘应’之间的良性互动。”

    开放的人代会正在成为政府部门回应百姓呼声的有效平台。比如,2011年中国全年物价涨幅5.4%,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201235日下午,在全国人代会举办的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民道歉,“作为价格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我今天借这个机会要做自我批评。”并承诺有信心把2012年物价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当国家“大事”与百姓“小事”交相呼应,当真诚信任与热切关注的浓浓情意在人代会与人民间通畅流动时,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了更多的民情民意,得到了人民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我们的人代会也更鲜明展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人代会。

    寻找人民需要的表达

    人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怎样更好地将全国人代会的声音传递出去,让全国人代会在开放中凸显“亮点”,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直积极思考的问题。

    当网上及时公布采访信息、公布代表团驻地、开放团组等人代会公开的这些做法走向常态化时,这些都表明大会新闻采访服务工作越来越规范化,这是制度化本身的要求,是进步。同时也应反思一个问题:对每年的人代会应该报道什么?

    针对人代会报道出现的娱乐化倾向,有媒体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让‘人代会’成为春晚”。全国人代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严肃场合,是通达社情民意的一次难得机会,人代会报道不应是一个明星秀场,而应将会议审议的文件和审议情况、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以及在审议中的批评建议作为报道的首要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媒体对人代会的报道更加深入。对来自工人、农民等基层代表的关注多了,因为他们对基层情况更了解,建议也往往更具针对性,更能提出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

    “我们关心人代会上的新闻,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希望看到解决问题的实在办法。”一位网友说,“关注人大就是关注国家和百姓的未来。”

    事实上,作为中国民众政治生活的晴雨表,全国人代会必然与每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人代会上审议的每一项议程,都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百姓关注每年春天的全国人代会,实际上是关注会议的进程、国家的决策是否能与自己现实的期待产生共鸣。

    每年春天的全国人代会正在对民意的这种诉求作出积极回应。如今,“求真务实”“透明互动”“问题清单”“解决方案”成为每一次大会报道的关键词。

    对于面临深化改革和转型挑战的中国,回应人民“要求”,满足人民“需求”,不仅关系到13亿人的政治信任,更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前途。

    有评论称,开放、透明的人代会在互动中有效搭建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大平台。

    人代会“热度”从何而来

    曾经,全国人代会高居庙堂,对于外界而言充满了神秘色彩。如今更加开放的全国人代会,给外界更多机会透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让海内外媒体能够更集中准确地反映中国发展走势。

    近年来,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越来越受关注。走进人代会的是代表,带进大会的是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心愿,大家济济一堂,共商国是。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因其严肃、有效、权威,符合中国国情,越来越为国际舆论关注。与此相关联的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治国理念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认同。在政治层面上,这是一个更大的成就,是通往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信息。

    透过开放的全国人代会,世界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的中国。这种开放,来自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淀的底气,也来自对规范权力、保障权利的理念革新。

    201211月份,初冬的北京气温骤降,中国共产党以一场举世瞩目的党代会将中国的政治气氛推向一个多年未见的热度。转眼间春天的脚步近了,2013年全国人代会即将召开。

    作为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一次全国人大换届的会议,这次盛会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民主气氛和开放程度,再次汇聚世界的目光。全国人代会将再次让世界感受中国政治的透明度和热度,并将中国的民主政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共同期待!

    

编 辑: 向航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