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成都生态之美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监督环城生态区工作侧记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环城生态区规划建设情况。摄影/ 杨陈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十分关注和积极致力解决的问题,事关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及人民生产、生活质量。
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自古就是“花重锦城、古树繁多”的生态文明之城, 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而如今成都也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水源逐渐减少,河流湖泊日削月割且污染加剧,雾霾天气时有发生……值此重要历史时刻,成都果断顺应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及时作出了“全面加强宜人成都建设”战略部署,在全国率先有序实施了环城生态区规划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中心城区生态绿肺和绿肾。
应民期盼 果断力促生态文明建设
环城生态区规划建设工作自酝酿起始,就一直牵动着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和广大市民关切的心弦。“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紧要”,市人大常委会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后认为,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区,有利于推进成都城市发展转型,将城市空间发展从“摊大饼、单中心”向“组团式、多中心”转变,有助于就业、交通、生态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改善成都的水环境,通过河湖湿地建设,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促进中小河道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有利于建设安全成都,通过结合环城生态区的生态绿地均衡布局应急避难场所,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和公共安全保障;有利于传承成都文化,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空间载体,再现成都水兴城盛的辉煌景象。于是, 2012 年,市人大常委会主动作为,针对环城生态区作为全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具有规模大、内涵丰富、示范效应强的情况,开创性地制定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涉及的规划、建设、管理、监督等作出全面明确的规定,使其有了法律保障。与此相应,环城生态区规划建设同步推进。
为促进《条例》贯彻落实到位,换届后的市人大常委会又决定将其列为每年的执法监督重点。2013 年6 月,市人大常委会就根据年度工作安排,成立了执法检查组,组织召开了由市规划局、市建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就《条例》执法检查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 制订了执法检查方案;9 月,执法检查组又分赴锦江、成华、龙泉等相关区县对《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听取了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10 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环城生态区进行了视察。在此基础上,10 月30 日到31 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又对环城生态区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审议。
集思广益 齐解环城生态区成与失
《条例》自2013 年1 月1 日施行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其贯彻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规划管理有序开展。依据《条例》规定,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并执行。总规按照“四态合一”的规划理念,明确了生态保护、水资源调蓄、市民休闲、文化景观、城市应急避难等五大功能。环城生态区规划管理的相关体制机制得到调整完善,保障了建设项目按规划落地。
重点建设顺利推进。以“六湖、八湿地”为重点打造的“八十公里环城绿廊”已分片启动兴建,锦城湖、白鹭湾湿地率先建成并正式开放。除安靖湖和龙潭湿地以外的其余湖区设计方案已通过审查。涵盖“快速通达、慢行体验、无缝接驳”的综合交通系统初步形成。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存量拆迁按照“多拆少建”,整治违法建设按照“新增为零、存量递减”的目标任务有序推进,目前已完成应拆迁总量的52%。全面完成了流经环城生态区内中小河道排水口污水治理目标任务、河道的清淤整治及疏通目标任务。
依法保障了生态用地存在。围绕有利于完善城区水系、提升城区空气质量、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对七大楔形地块内土地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规划定位强化用途管理,保证了133.11 平方公里生态用地不减少。
……
在视察和审议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常委会会议列席人员和人大代表在为成绩感到由衷高兴的同时,还严格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毫不护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的严峻问题:环城生态区拆迁安置难,按规划需对21.88 万人进行拆迁安置,解决农民安置、企业搬迁等任务重,且拆迁中存在对自建房用地拆迁政策支撑不够和公益设施拆迁准备不充分等问题。湖区用地指标落实难,环城生态区六湖八湿地中“六湖”按现行土地管理政策规定,不能利用农用地兴建,而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又非常有限,建设进度受阻。资金平衡难,在目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项目区建设用地出让是环城生态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旦出让受阻,拆迁安置资金、建设资金就难以平衡。生态环境用水难,成都市上游来水受省上调控,长期以来所配置的生态用水很少,水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发展的瓶颈效应日益凸显。保护管理难,环城生态区环状的布局与中心城区高度融合,区县过渡边界模糊,规划建设用地与集体农用地、林地间未设立界桩向社会现场公示,存在建设用地项目侵占周边生态用地的隐患;《条例》施行后尚未制定工作细则,生态区内各类建设项目统筹建设管理协调机制不够健全,项目建成后管护责任和管护资金筹措也不够落实,等等。环城生态区的各项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凝心聚力 共绘未来科学发展蓝图
依法规划建设和管护好环城生态区是一项系统工程且须协同发力,扎扎实实地坚持不懈向前推进。对此,市人大常委会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又组队考察借鉴外地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并经认真研究和反复论证后,向市委送交了专项报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系列良策。
明确年度建设目标。科学确立并将本届政府关于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
在更大范围统筹平衡建设资金。市、县两级政府要将环城生态区建设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投入,形成稳定的建设管理资金来源。
因地制宜建设湖区。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建设湖区,依山造景,傍河成湖,降低建设成本;加快建设慢行绿道网络。
突出特色提高品质。坚持“四态合一”理念,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优良乡土树种、植物等高标准建设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公共绿地,形成成都特色的自然生态绿化景观。
统筹配置生态环境用水。多途径为环城生态区争取生态用水资源,避免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湖区水质恶化。
加强保护监督。依法强化土地用途管理,把《条例》中关于农业种植物、苗木、生态植物植被、树木和水体的占生态用地总面积比例等规定刚性落实到相关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和相关区县人大常委会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本届任期内年度执法检查的重点,毎每年进行一次上下联动的执法检查,确保《条例》落到实处;督促政府对违反《条例》和总体规划的行为,严格依法受理处置。
研究制定《成都市生态保护条例》,刚性保护永续利用生态资源。
目前,有关方面正抓紧会商办理。我们相信,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实和环城生态区工作的深入推进,成都的明天值得期待,成都生态之“美”必将永世传承!(陈绍充 欧剑耘)
市民在成都市“六湖八湿地”之一的锦城湖畔休闲。摄影/ 江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