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全国两会,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舆论瞩目的焦点。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早上所做的报告,已经成为当天各大媒体热议的话题。第二天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还要报道这一新闻,如何做出新意?做出角度?做出和其他媒体不一样的内容?是这篇作品创作的背景。“入心”才能“入耳”,这篇作品做了很好的尝试。
一、百姓需求政府回应,逆向思维吸引受众。
首先,作者抛弃了以往自上而下的惯性思维:“总理怎么说,专家怎么解读,民众怎么领会学习”,而是采取了逆向思维:为什么大家关注两会?为什么大家关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看起来高高在上,理论色彩浓厚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和每个人的关系都非常紧密,普通百姓都会从自己关心的角度,有选择地关注两会。“未来的一年,物价会不会得到有效控制?房价上涨势头能否得到抑制?就业的难题能不能得到缓解……”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回答的都是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在确定了新闻的切入点以后,作者从几十页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精心选择了民众最为关心的四个领域(GDP增速、收入差距扩大、房价高企、就业难题),谋篇布局也采用了新的结构:①纵向结构,三个层次推进演绎,结构清楚,“民众有着怎样的心愿——总理如何作答——专家如何解读”。②横向结构,作品条分缕析,精心布局,“焦点一:中国经济能否平稳较快发展?焦点二: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如何扭转?焦点三:居者有其屋,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焦点四:就业难题,路在何方?”这篇作品回应百姓民生需求,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解析四大焦点问题,传递出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信心与决心,凸显以人为本。
二、主题报道创新形式,践行“三贴近”效果明显。
主题报道、正面报道,也可以做出新意、做出可听性。这篇作品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直以来,主流新闻媒体如何提高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受众真正满意,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想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新闻报道就要真正走近生活,报道视角也要转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真正使新闻报道成为群众生活中的好助手、好参谋。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中国之声梳理政府工作报告,看总理如何回应“民意热词”?》这篇作品就是从群众的角度入手,想群众之所想:“物价有点偏高,蔬菜、粮油价格太贵,稳定了最好。让房价调点儿回去,一会儿一涨,谁也受不了”、“我在2010年最大的期望是收入能够提高,工资水平提高的速度能像咱们北京经济发展的速度那么快”……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真实的期待,作者抓住了群众最真实的想法,最关心的话题,写出来的作品才会被听众所接受,产生共鸣。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新闻改革的重要举措。“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这篇作品再次证明了:主流媒体只有把群众作为报道的主体,自觉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反映群众的呼声,体现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求,新闻作品才有生命力;主流媒体只有充分重视群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吸引他们广泛参与新闻传播,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第21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