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体现新闻工作者“走转改”精神、接地气的人物通讯。
有三个可圈可点之处:
第一、脚板底下出新闻。老新闻工作者的共同经验:新闻是跑出来的。但现在看到太多的报道是“泡”出来的:泡会议、泡文件、泡网络。这篇报道的作者身体力行的跑新闻了。他深入采访对象赵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三天的时间里,采访了群众和相关工作人员一百多人次,记下了一万多字的采访笔记,获得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基层从来是新闻的富矿,鲜活的报道,尤其人物报道,往往出自基层。这篇关于基层人大代表履职的优秀作品,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新闻故事化。本篇报道的结构巧妙,充分运用了讲故事的一个技巧,即不断设问,悬念感强。例如第一部分的标题:他最关心什么?第二部分的标题:真有218条建议吗?第三部分的标题:他的线索从哪里来?第四部分的标题:免费公厕咋维护?步步递进,层层剥笋,牵动着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其次,故事化还体现在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最具典型性的细节就是:“这些被装订成册的“宝贝”,厚厚的8大册。对照目录翻阅,整整218条。每一条都有调查,有建议,有最后的处理结果,有些还配有图表。”
第三、段落简洁、语言朴素、文风清新。这篇报道比较自如地运用了新闻跳笔。主要有两点:一是短段落、多分段。以开头部分为例,六个自然段,把赵鸥履职的佳绩讲得清清楚楚,没有空话、没有废话,就是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实。二是以大白话为主,语言干净利落。而且有情有景,有人物、有对话。例如赵鸥递交《千米河堤无护栏,谁为生命买单》的议案,是缘于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从攀枝花下高速,进入市区要经过一条长长的滨河大道,路旁几十米高的悬崖下是滔滔的金沙江水。原来,这条路有很长一截都没有护栏。”而他连续四年参加两会时都要提公厕免费的建议,是缘于这样一个情境与一段对话:“几年前的一天晚上,赵鸥路过一处公园时听到两位散步的老太婆对话,其中一位说:“我要回家上厕所”,另一位说:“这里不是有厕所吗?”“出门时我忘了带钱。”说完,那位太婆急匆匆走了。为了五毛钱跑回家,这件事对赵鸥触动很大。”寥寥数笔,一位人大代表时刻把民生问题、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那份温暖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跃然纸上。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