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以政策为先导、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推动城镇化
如何牵住城镇化建设的牛鼻子
城镇化建设中的保亭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黄青文 摄)
要培育产业,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让更多人享受城市居民待遇
做统筹
政府应该充分考虑所能提供的服务,财政也要做好准备以达到预期目标
重用地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用地需求将更加旺盛,要更加注重节约集约用地
转模式
将“外延式”的城镇化模式逐渐转为“内涵式”城镇化模式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本届两会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海南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要为进入城市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让人们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海南团全国人大代表吕薇认为,劳动力具有流动性,哪里有好的就业机会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劳动力就会涌向哪里。只有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渠道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才能保证流动的劳动力在城市里幸福生活。
对此,海南团全国人大代表王勇持有同样的观点。
“三亚现在主要还是依托旅游产业推进城镇化发展。一方面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利用旅游产业取得的财政收入反哺农村,不断调整、升级农村的产业结构。”作为三亚市长,王勇说,“城镇化首先要培育产业,然后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让更多的人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待遇。”
谈到推进“城中村”、“城边村”改造问题时,王勇说,要以“规划先行、有序开发、双方受益”的原则,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扶持“农家乐”等经营性项目,将“城中村”、“城边村”真正从农村变为城市社区,“百姓有了经营性收入,或者有了就业岗位,就会推动城镇化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了目标,接下来要看我们怎么理解和落实。”吕薇表示,要对城市进行统筹规划,不仅要把握空间布局,而且还应细致地测算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进入城市后,政府将要为此所做的准备、付出的成本,“政府应该充分考虑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服务,财政也要做好准备以达到预期目标”。
吕薇认为,人口的流动受就业环境、工资水平、生活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镇化的指标怎么定,除了要仔细测算成本,还要靠市场调节,更要由政府进行全面、细致的统筹”。
王勇告诉记者,农村社区化后,社会管理问题要紧紧跟上。
“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供社区卫生、文化、教育等配套服务。”王勇说:“老百姓有了新需求,政府就要跟上,或者提前分析好,做好准备。”
海南团全国人大代表吉明江同时提出,农民养老保险和低保相对较低,村委会变成社区后,就应享受相关待遇。不仅应按社区标准来实施养老保险,还要按城镇低保和物价补贴标准为他们提供保障服务。
“还有保障性住房的问题也要重视。”吉明江建议,“农民有宅基地,农村变成社区后,可以集中搞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
吉明江表示,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坚持以政策为先导,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只有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的配套基础设施,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城镇化建设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配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专家预计,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发展阶段。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等各方面的用地需求将更加旺盛,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要更加注重节约集约用地。” 全国政协委员施耀忠建议,要千方百计提高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施耀忠说,要加强用地的规划统筹与政府引导,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取得成本和占用、使用成本,完善城镇化建设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土地价格和土地税费的调控作用,着力构建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提高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效率。
对于存量建设用地,施耀忠建议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加快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加强对低效利用土地的再开发,鼓励充分利用和立体开发存量建设用地,提升现有城镇化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
“建立一套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体系,是提升监管能力的有效措施。”施耀忠建议把城镇化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成果运用。
据全国政协委员史贻云介绍,我国以往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以大中城市为基点和中心,通过不断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人口———学界称之为“外延式”的城镇化模式。
史贻云认为,为实现城镇化更科学、更持续的发展,可以调整我国城镇化的模式,将“外延式”的城镇化模式逐渐转为“内涵式”城镇化模式,即以人口相对密集的广大乡镇及小城市为城镇化的基点,通过提高这些地区的现代化程度,逐渐增加乡村生活和居住的吸引力,引导城市人口向小城镇和乡村流动。
“‘内涵式’城镇化模式的大力实施,有助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史贻云说,此举不仅有助于进一步释放社会生产力,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挖掘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种潜在需求,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此外,政策、资金的支持是必要的。”史贻云建议引入资本,加大财政支持,加强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村的全面开发与发展。(魏如松 胡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