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马银萍:扎根黄土地 当好“贴心人”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宫宜希
马银萍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
陇东黄土高原,广袤无垠,尽是浑厚与宁静。走进席沟圈村,民族团结广场、王符碑廊、党群服务中心……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向记者介绍村里的情况,看不尽的是沿途的乡村新貌,听不完的是老区百姓的幸福故事。
提起马银萍,当地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2016年,马银萍当选为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工作重心从自己的养殖场转移到村里的大小事上。在她看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远比自己挣钱更有意义。她扎个长马尾、踩双运动鞋,东家出西家进,手里的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录。
制定一户一策“扶贫菜单”,对200多户群众进行了易地搬迁和危房危窑改造;培育发展畜牧养殖、中药材、粮食等产业,落实产业奖补资金100多万元;争取资金修建村组硬化路19.7公里、入户路518户,加宽硬化村街道、实施排洪工程,修建文化广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多年来,马银萍带领乡亲们苦干实干,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和乡村治理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她还率领村班子先后整治撂荒地110亩,实施高标准农田125亩,种植玉米4700多亩,提高了群众的种植收入和种粮积极性。“要多给村民办实事儿!路通了、村庄美了、产业兴了,大家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马银萍说。
“作为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深知这是党的培养、群众的重托,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马银萍沉甸甸的履职故事,同样围绕大大小小的民生事展开。
“我们的家乡终于要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修一条甘肃平凉到庆阳,途径镇原的铁路,是当地几代人的梦想。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马银萍带着平庆铁路早日开建的建议走进人民大会堂。几年来,她围绕这条铁路的规划、立项走访调研,征求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反映基层呼声。目前这条全长约92公里的交通线路建设工作正逐步推进。
马莲河是黄河二级支流泾河的最大支流,因流经陇东黄土高原,曾经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污染问题突出。在2019年全国人代会上,马银萍提交了“关于支持马莲河及葫芦河生态长廊建设项目的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水利部有关工作人员专程到庆阳实地调研并给予答复。
在2024年全国人代会上,马银萍带来了“关于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加强后续管理的建议”等5件建议,相关部门均认真答复。“看着建议得到重视和办理,我这代表越当越有劲!”她说。
履职8年间,马银萍围绕能源保障、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共提出建议40多件。每一件建议,都是她经过长期调研分析、走访众多群众得来的,浓缩着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责任,推动了一件件民生问题地解决。
“我不仅要把人民的心声带上去,更要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传递到家家户户!”每次全国人代会闭幕,马银萍返回家乡,总是第一时间深入乡村、社区、机关单位等开展大会精神宣讲。村民们追着问:“大家都在说的‘新质生产力’是啥意思?”马银萍回答说:“以前是人开拖拉机,以后就变成无人驾驶拖拉机!”
在欢声笑语中,马银萍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解“三农”工作、产业振兴、惠民政策,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让老百姓准确地掌握政策、享受政策、获得实惠。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要把全部心血和汗水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一如既往深入群众、听取民声,为甘肃和庆阳革命老区发展出一份力,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马银萍说。

马银萍代表(右一)在田间地头宣讲全国人代会精神。(代表供图)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