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罗朝阳:从穷乡僻壤到“梦里壮乡”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冯 添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2期  浏览字号:
  罗朝阳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
  曾经,这里是大山深处的穷乡僻壤,到处是旧木房,照明用煤油灯,用水靠雨水,石漠化严重,一亩玉米收不上300斤。如今,这里的群众安居乐业,新楼房,好风景,水电路网一应俱全,沃野良田瓜果飘香,产业发展更加兴旺。
  地处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的新立村,短短几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大家都没有忘记,是总书记的关怀、党的好政策,成就了现在的新立村。”谈到这些年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总会想起十多年前的那个春天。
  2010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踏着泥泞的路走进村里,到老乡家中看真贫、扶真贫。那个时候的新立村,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窝窝”,环境恶劣、产业薄弱、生活贫困,“九分石头一分土”是新立村贫苦环境最真实的写照。
  “临走前,习近平同志握着我的手说,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党的富民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新立村会有很大变化!”罗朝阳说,“我们坚定了信心,一定能带领村民们拔穷根、摘穷帽!”
  当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搬”就成了最根本的出路。牢记殷殷嘱托,罗朝阳和村干部向全体村民保证:“如果不把困难群众带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我们村干部就集体辞职!”
  关怀铭记,奋发图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罗朝阳和乡亲们埋头苦干,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村民逐步摆脱贫困。11个原先坐落在石山区的屯子、198户人家全部搬迁出山。
  十多年过去了,新立村再也不是“穷窝窝”。全村21个自然屯均通水泥硬化道路,家家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公共服务中心、篮球场、绿化广场等公共设施相继建成,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义务教育得到保障。
  2015年3月8日,罗朝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他激动地向总书记汇报了新立村的发展变化。“总书记听了很高兴,他说希望下一个5年,新立村和整个百色地区能够同全国一起实现全面小康。”罗朝阳至今想来仍然倍感振奋、心潮澎湃。
  “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把基层的声音带上全国人代会是我的责任。”这些年来,罗朝阳深入一线访民意、听民声、察民情,提交的建议多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
  在罗朝阳看来,乡村振兴是全体农村的共同协调发展。他在调研中发现,“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村的投入力度,在政策的倾斜和对口帮扶的支持下,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提高。而脱贫地区众多的非贫困村由于政策照顾偏弱因素,项目倾斜较少,基础设施落后于脱贫村,在水、电、路以及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不足。
  在广泛调研、聆听意见的基础上,罗朝阳撰写了两件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或调整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大脱贫地区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力度,在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切实加大对脱贫地区非脱贫村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红利,提升非脱贫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从国家层面设置脱贫户有序退出的程序和标准,研究出台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机制,制定“普惠”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扎根农村,行走大地。今年已满60岁的罗朝阳依然奔走在田间地头,在他看来,农村就是自己履行代表职责的舞台。“我们新立村的老百姓有个期待,就是要把新立村建设成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梦里壮乡’。”

罗朝阳代表(右二)和村民们一起摘花生、话家常。(代表供图)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