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双一流”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萍
11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工作情况。11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双一流”建设工作情况报告进行分组审议。
此次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双一流”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与会人员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根本动力。报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系统梳理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客观总结成绩,深刻剖析问题,务实谋划工作,对于总结经验、坚定信心,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迈向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完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等方面,与会人员在审议时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与会人员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加速形成
报告显示,“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若干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加速形成。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坚定。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持续开展,“双一流”建设高校获评党建示范高校29所、标杆院系238个,打造“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91个。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增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增设交叉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生物育种科学等84种新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设置不断优化。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一批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产生世界级影响。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一批“双一流”建设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30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两类重大专项,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成效显著。牵头建设29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和首批国际组织、国别区域、国际传播三类联合研究院,建设近90%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政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教育家精神更加彰显,涌现一批大先生和战略科学家。发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作用,近8年引进海外人才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国际教育与高水平科研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品牌效应持续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实行教师分类评价,突出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探索代表性成果评价,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多元多维评价体系逐步确立。
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彰显。带动各地布局建设410个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87个优势特色学科,建立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各自的发展定位上争创一流。
下一步,将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把标准建设作为关键抓手,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支持一批顶尖大学和优势学科加速突破,为建成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与会人员在审议时强调,“双一流”建设要着眼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郝平指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工作机制,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把“大思政课”讲深、讲新、讲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锦斌在审议时强调,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向高精尖发力。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就缺乏根基。他建议进一步发挥学科领军人才、领头雁对人才培养的主导和支撑作用,加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力度。高标准推进高等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的建设,不断汇聚优质资源,培养顶尖人才。
工程科技是影响世界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高铁组网还是神舟飞天,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近年来,我国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力度较大。教育部会同国资委,共同支持“双一流”高校联合中央企业建设两批3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目前共聘任2万多名来自企业的老师。教育部组织“双一流”高校,聚焦18个关键领域,联合企业共同建设200多门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除了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能力培养和针对产业的重要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人才培养。同时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在国家部署的三大创新中心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推进支持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更好地适应产业变化,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蒋云钟强调,“双一流”建设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是关键。要重点培养年轻教师中的拔尖人才、高精尖人才。这些人才是很多颠覆性创新成果的创造者,同时也面临职称晋升难、获得的科研资源少、教育与科研平衡难等问题。蒋云钟建议,进一步改革按全才的标准进行衡量的考核评价标准,注重年轻教师的长远发展,给予个性化发展支持,营造宽容学术氛围。
郝平强调,评价体系是重要的指挥棒。“双一流”高校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生态。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构建服务国家战略、注重质量和贡献的学术评价体系。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在围绕“双一流”建设建言献策时,高等教育发展均衡性问题成为很多委员共同关注的内容。
李锦斌在通读报告后感觉到,通过“双一流”高校建设,教育资源更加趋于均衡,中西部地区高校资源配置得以强化,科研资源不足、人才引进困难等困境也逐步得到破解。他同时建议,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特色化学科,推动各地区高校学科建设在创新发展、整体发展、协调发展等方面优势互补。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在西部地区数量偏少不利于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永英建议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学校的数量和范围,重点向中西部和地方省属高校倾斜,带动西部省份高校办学质量提升,进一步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分布,使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杰明指出,在统筹布局时,不仅要从学科领域和专业建设角度去考量,也要从促进区域发展这一高度去考量,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更好满足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在高等教育方面的需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方向建议,始终坚守“双一流”建设初心,准确把握战略定位,严格建设标准,牢牢立起“双一流”建设在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的标高和引领作用。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要把握好度。
方向进一步指出,第一,一定要把好严的标准,真正把建设教育强国引领性标志性工程的标准立起来。第二,要有“旋转门”。“双一流”建设不仅应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还应构建有进有出的退出机制,完善以质量、特色、贡献为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真正把建设导向从重入选转到重建设上,始终保持高质量高水平。第三,重在做强优势学科。应始终瞄准高精尖,打造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优势学科,不搞大而全、同质化,让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在不同赛道、不同领域争创一流、办出特色,通过特色学科优起来,带动“双一流”建设强起来。第四,要与国家财力保障相匹配。应把有限经费用到支撑培养拔尖人才、夯实条件基础、推动原始创新突破上来。
郝平强调,“双一流”高校要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优化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在加强科技领域学科专业布局的同时,“双一流”高校也要结合自身学科传统和实际,做精做优做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业,有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田学军建议优化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探索更加灵活的跨学科跨专业组织模式,完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评价体系,推动“双一流”高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产出更多引领性、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贡献更大力量。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