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无成法:一严一宽殊途同归(上)
文/ 刘绪义
清廷将领曾国藩 图/ 视觉中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重要符号,而这符号最显著的标志或指向就是一个“家”字。因为家,春节才有意义;因为家,心灵才有安顿。因为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地点,我们可以从容地团圆,相亲相爱;我们可以从容地表达关爱,传承家风。对长辈,表达感恩;对孩子,传递家风。因此,春节又是中国式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好时机、传承家风门风的重要关节点。
事实上,家风家教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许多家长都陷入了一个二难选择,是从严好呢,还是从宽好呢?从严吧,怕孩子受了委屈;从宽吧,怕孩子变坏。于是,一个中间状态出现了,那就宽严相济吧。可是,如何来把握宽和严的度,又成了家长们一个纠结的梦。我们不妨来看史上两个例子吧,或许能悟出点道道来。
严父曾国藩告诫儿子,成名不能趁早
19 世纪60 年代的某天,李鸿章的夫人要宴请曾国藩的夫人及其几个女儿。这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没想到,请柬送进南京两江总督署内后,引起了总督衙门里一个小小的风波。
原来,曾国藩的两个小女儿共有一条体面的绸裤,问题是现在人家请客,两姊妹都要去。这两个小女儿都还年幼,都想穿漂亮点,都想穿这条好裤子。结果,两姊妹就争了起来,最小的那一个当然争不赢,输了,便在那里哭。
恰好,曾国藩从外面办事回来,见此情景,就马上安慰她。他是最喜欢这个小女儿的,曾国藩说她有“阿弥陀佛相”。怎么安慰的呢?他说:“明年如果继续做总督,一定给你买一条新的绸裤。”闻听此言,这个小女儿马上破啼为笑。
听到这里,读者不免奇怪:难道曾国藩连一条裤子都买不起吗?
当然不是,那么,他为什么舍不得给女儿买一条好裤子呢?
现代人常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可是,在曾国藩这里,他是不论男孩女孩一概穷养。尤其是在过去传统中国讲究男主外、女主内的背景下,他认为,女孩对家庭的影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更大,所以对男孩女孩不能有偏见,要一样重视。在他看来,奢侈的环境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女孩出嫁后,如果能勤俭持家,不仅能赢得夫家的尊重,也能为娘家赢得好声誉。
因而,对子女的教育,曾国藩始终贯彻三个字:“俭”“勤”“谦”。
“俭”字,曾国藩从自身做起。无论是衣食起居,还是政务军务,曾国藩都崇俭戒奢。有一次,常胜军司令、英国人戈登来拜访总督大人,他看到曾国藩穿的衣服上还有斑驳的油渍。
其实,曾国藩有一件“新”衣服,那是三十年前做京官的时候买的,平时舍不得穿,要遇到重大活动才穿,三十年后,还和新的一样。有一次,他还拿出来炫耀,并发表了一通关于新与旧的哲理感慨。
平时吃饭,曾国藩崇尚道家的养生术,以一荤为主。除非家中来客,否则不加荤菜,被南京百姓戏称为“一品宰相”。有一次,扬州盐商宴请总督大人,那是满桌子山珍海味,曾国藩就吃他面前一个菜。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转盘,吃完以后,他对身边人讲:“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他在家书中反复告诫子弟:“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坚持家人不能有富贵气息。“富贵常蹈危机”,相反,贫贱常有生机,并提出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
要做到“俭”,必须从“勤”字入手。曾国藩少年时勤读书,成年后勤修身,老年时勤运动。他认为,做到一个“勤”字,便可避免沾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他的子女不许坐轿,不许使唤丫环,不许伸懒腰。他的鞋袜都要由夫人、媳妇、女儿制作。他定期给家中女眷布置“作业”,要求她们给他寄女红手工“作品”,借此规劝检查监督。
他认为,盛衰在气象。一个家庭的盛衰从气象上就可以看出来。什么是气象?就是家中一股生气勃勃之象。这种气象怎么养成?就靠他的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并指出,早扫考宝,一人之生气;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只要勤于这八字,就能使一个人、一个家庭养成一股“生气”。
因此,生气 = 勤 + 俭。他说:“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一放一收,两面兼顾,即可做到惜福远忌。”“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事早点动手,亲自动手,既可做到勤,又可做到俭。这种家教理念,简单易行高效。他还反复强调:“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
第三个是“谦”字。如果说前二字事关持家做人,那么,“谦”字更关系修身处世。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个官宦之家的人来说,“谦”字显然尤为重要。
他敏锐地察觉到:“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因此,他格外强调家中子弟不能有傲骄之气。
曾国藩告诫:傲气是败家败身之道。他又提出另一个公式:官气 = 惰 + 傲。
他在家书中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又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从历史的经验出发,总结出惰与骄是致败之道。天下那些有才的,往往败在一个骄字上,那些没才的,往往败在一个惰字上;军事之败,富家巨室之败,要么败在一个骄字,要么败在一个惰字,无一例外。所以,在要求做好“勤”字工夫外,曾国藩进一步提出要做好“谦”字工夫。
他对自己的弟弟说:“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
意思是说,人的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可是看不到自己的眉毛,也就是说自身的缺点和毛病自己看不到,需要别人的批评和指点为镜。因此,必须保有一颗谦恭、不自是的心,做到自以为非。只有时刻认识到自己身上有缺点有毛病,才能做到戒傲戒惰。
具体如何做好“谦”字工夫,曾国藩还有明确的指示,他说,“‘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一个人内心谦不谦,不知道,但从其外面表现的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他谦不谦。这四个方面便是他的脸色、言语、信函和身边人。如果一个人内心是谦恭的,那么,他的脸色、说话、写信和身边人都会表露出谦恭之色态。
他还指出,“讥评人短,非笑人言”就是不谦的表现;说话太易,举止太轻,同样是不谦的表现。说话频率太快,用词欠稳妥,表态易轻率;走路过急,说话时手的动作过多,眼神游移飘忽,都是心中不谦所致。因而,他提出“戒轻易”,其实就是戒傲。
另外,耍特权也是不谦的表现。曾国藩的小儿子曾纪鸿考秀才,数次不顺手,只要曾国藩向湖南地方官员打个招呼,是很容易的事。但他不仅自己不打招呼,而且特地写信叮嘱,不许小儿子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要求后代不必注重功名,而要讲究真才实学。同治元年,曾纪鸿参加举人考试,曾国藩提出,“今年乡试,鸿儿即可不必入场。盖工夫尚早,年纪太轻。”也就是没有经历磨砺,学问尚不扎实,即便侥幸考上也没有意义。曾国藩甚至告诫小儿子,“少年得志乃人生之初不幸。”这对于今天那些急于让子女少年成名的家长来说,不啻一记警钟。
曾国藩手书家训,其内容大致是:“身居高位但不应该骄横,享有禄利但不应该奢侈。权贵家族的子孙,往往不自觉间就自大骄横;富裕家族的子孙,往往不自觉间就奢侈挥霍,这是由整个环境形势造成的。如果希望家族一直运势绵长,若是子孙幼辈们没有傲慢骄横的姿态,房屋里没有奢侈浪费的东西,那就差不多可以实现了。” 摄影/ 杨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