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仁:为百姓干实事是我最大的快乐
全国人大代表郭建仁的身份有些特殊,一人身兼两个“书记”:一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元子河村党支部书记,二是东望山乡11个村的联合党总支部书记。
从1993年外出打拼回乡当村支书,到2006年出任11个村的联合书记;从2005年成立张家口市首家农业股份合作社,到2009年组建大型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到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现代化小城镇……二十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郭建仁走出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踏实、坚定和精彩。
2010年郭建仁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3年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名气从元子河村、宣化县传遍了全国。
对于这样的荣誉和光环,郭建仁看得很淡,他说:“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能够为百姓干点实事是我最大的快乐。”
郭建仁在村里的奶牛养殖基地与工作人员交流。摄影/姚建明
初春的北方,寒意未尽,记者搭乘火车一路向北,驶过燕山山脉,穿越数十个隧道,来到了塞北山城张家口。随后,再转乘汽车,沿411县道向东行驶,车窗外是一片田野和起伏的丘陵,少见人烟,县道尽头,爬一段不长的坡道就来到了宣化县元子河村。
村子不大,四面环山,贯通村子的柏油路一边是依坡而建整齐的民居,另一边是数十米深的山沟。沟下搭建整齐的奶牛养殖场里,奶牛正悠闲地嚼着饲草。
4月5日,在元子河村村委会办公室门口,记者见到了郭建仁,外表看上去是一位典型的北方汉子,身材高大、方脸阔口,一对浓眉显出刚毅的性格,走起路来步伐矫健。面对采访,郭建仁大手一挥,“不忙,你先自己下去吧,我不跟人过去了,这样你才能了解村民对我是否真的满意。”记者心中暗想,“这个村书记还真是与众不同。”
“满意不满意,多听大家怎么说”
在村口一片空地上,六十多岁的李存明和几个村民正在翻砂子,为村里引进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忙碌着。他告诉记者,家里的几亩地原先主要种些果树和玉米,年人均收入才500多元,现在入股农业合作社,收入除了土地转让金和年终分红外,每月上班还能挣2000多元的固定工资。这个种了半辈子地的老农很自然地用“入股”、“上班”和“工资”来形容当下的生活状况。
李存明说,“现在的好日子,离不开郭书记的功劳。”
村口,记者偶遇正在等车的李玉梅,见到陌生人,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显得有些拘谨。当问到村里的郭书记,李玉梅立马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各家都靠种地为生,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挣不了俩钱,后来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办起了养老院,我现在在养老院打工,一个月挣的比以前一年挣的还多。”李玉梅一脸的欣喜,“郭书记人不赖,啥事都为大家着想,在村里威望很高。”
“郭书记在村里担任村支部书记得有二十多年了。”村民李存英是元子河村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社长,据他回忆,以前的元子河村是有名的贫困村,常年干旱缺水,几十户人家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地吃饭,收入微薄。
1993年,在外打拼6年小有积蓄的郭建仁回家探亲,看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内心很不是滋味。正好年迈的老支书要退休,找到郭建仁,希望这位村民眼中的“能人”回村带领大家致富。
老支书的信任令郭建仁很感动,家乡的贫穷更是激发了他改变村庄旧貌的决心。这一年,郭建仁义无反顾地放弃城里打工赚钱的机会,回到家乡,先是在村委会干了一段时间会计,不久就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郭建仁的这把火首先点燃的是村民们的希望。他从乡亲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用水、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没钱了,郭书记就自掏腰包,把打工辛苦攒下的几千块钱全部拿出来,还不够的,就动员乡亲们各家各户捐点出来。经过两年的努力,路通了,有水了,灯亮了,通电话了,看上了有线电视……”李存英说,乡亲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更有奔头了。
经过了几年的实践摸索,2003年,郭建仁大胆提出了走新型农业合作化的设想,“把全村的土地集中起来,把闲置劳动力集中起来,走规模化养殖经营之路。”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郭建仁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卖掉自家的运输车和县城的房子,出资近170万元建立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先行探路,让村民看到发展前景。2005年,郭建仁在村里发起成立了农业股份制合作社,全村208位村民先后入股,每股缴纳股金100元。
合作社第一年就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年底每股分红200元,入社的村民都得到了实惠。
之后的10年里,凭借合作社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驶入“快车道”,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1680元一跃达到2015年的15000元左右,元子河村成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小康村。
“基层干部就像家里的长辈,你给老百姓什么都挣不来,他们怎么信服你?”
当郭建仁正在元子河村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没有想到,前面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他。
元子河村临近的常峪口村是东望山乡一个有着5000多人的大村。4月6日,当记者来到这里,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干净规整的民居村落。在村委会大门口,许多村民正聚集在这里领取搭建蔬菜大棚用的塑料薄膜,没有喧哗吵闹声,非常有秩序,这些无不显示出这个村子的安宁祥和以及民风的淳朴。
然而,常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穆秀广告诉记者,这样的场景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2003年的时候,村里的支书因为纠纷被人打伤了,导致党支部书记的位置空了两年,村里一盘散沙。
2006年年初,郭建仁临危受命被推选到这个位置上,接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面对一大堆的棘手问题,郭建仁首先从解决当地饮水问题入手。“要知道,饮水可是村民最闹心的事,那时挑水称为‘跑返’。为了挑一担水,许多村民不但要起大早,而且还要往返很多地方去寻找,为此村里没少发生纠纷。”穆秀广说,听了郭建仁的提议,大家一致赞成。
在郭建仁的带领下,常峪口村将原先年久失修破陋不堪的地下输水管道重新铺设,从山上引下水源,同时又开凿了几口井,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问题。
“郭书记净给村里办实事。”采访时,记者遇到了来村委会办事的老党员王孝,他告诉记者,郭书记来到常峪口村后,从不从村民这里吃拿卡要,不报销任何费用,反而给村里办实事,“这样的村干部谁不欢迎?”从解决饮水问题到村路硬化,再到创立合作社搞养殖,王孝掰着指头数着郭书记来后办的几件大事。
就这样,在2003年到2006年间,东望山乡党委成立了11个村的联合党总支部,郭建仁出任联合党总支部书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为了带领大家脱贫致富,郭建仁将元子河农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成功经验“复制”到11个村。很快,11个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穆秀广说,现在常峪口村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以龙祥、福邦养猪合作社为龙头和纽带,打造出10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基地。
张北县两面井乡玉狗梁村的村干部慕名而来,专程向郭建仁取经。摄影/张维炜
“老百姓的信任源自你的付出。基层干部就像家里的长辈,如果你作为一位父亲、一个老家儿,给儿女什么都挣不来,你的儿女买房也没有钱、娶媳妇也没有钱,你怎么让他们信服你?家庭跟社会是一样的。”说起在村民中树立起的这些口碑,郭建仁话说得很实在,“我们不要耍一些花架子,说一些假话,老百姓不喜欢听,解决好农村问题,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关键还是一个收入问题。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对基层干部来说,这是一种责任,是最关键的。”
“遇到困难,你不往前冲谁往前冲?”
“出了什么事,他从不考虑自己,一心想的都是大家。”无论什么时候说到郭建仁,李存英都是一脸的钦佩。他告诉记者,1995年前后,郭建仁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曾遭遇两次低谷。
为了扩大土豆种植规模,郭建仁大胆引进了土豆新品种,并组织村民和麦当劳公司签订了产销订单,没想到赶上大旱,土豆减产,合同无法履行面临违约。“最后郭书记没有把损失分摊给乡亲们,而是自己承担了违约赔偿责任。”李存英心中充满感激。
第二年,打听到种植西兰花好赚钱,郭建仁发动70多户村民种植了150亩。尽管村民们付出了百倍辛苦,可收获的却是“当头一棒”:西兰花不合格,合同方拒绝回收!
急红眼的乡亲们把西兰花堆到了村委会和郭建仁的家门口,望着堆积如山的西兰花,郭建仁心急如焚,连夜领着几个年轻人拉着西兰花到了北京蔬菜批发市场。卖不完,又联系了蔬菜分装公司和冷库。最终想尽一切办法弥补了乡亲们的损失。
当记者向郭建仁问起,经历这些事情他是否觉得委屈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遇到困难,你不往前冲谁往前冲?”“作为一名村干部,就要把全村人的事放在心里,这是最起码的。”
这些弯路没有白走,经验和教训使郭建仁清醒地认识到,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光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适应市场规律,走合作社规模经营的道路。
2015年,为了形成拳头产业,郭建仁又提议,把12个村、5个合作社、1万余名村民拧成一股绳,将元子河农业合作社、美祥养羊合作社等5家专业合作社整合到一起,实现集体效益最大化,成立了张家口禾美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联合社与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市农科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打造了“种植—养殖—加工”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在发展壮大3家生猪、肉羊养殖基地的同时,流转村里土地1100亩,建起了张杂谷科技示范基地,与相邻的东望山村合作建起了饲草加工厂,逐步形成“张杂谷、高产玉米、设施蔬菜种植—生猪、肉羊、蛋鸡养殖—饲草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条。
全心的付出收获了众多荣誉。2007年,郭建仁被河北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09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3年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名气从元子河村、东望山乡传遍了全国。
对于曾经的成功和光环,郭建仁始终表现得谦虚、淡定。在他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为百姓干了多少事,他只是尽量把自己爱干的事情干好、干出乐趣而已。
“创新扶贫机制,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2013年之后,每年全国人代会回来,郭建仁多了项任务,就是积极向周边群众传达会议精神。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应邀到张家口宣化、怀来等县区的村镇授课,向当地的党员干部讲解国家最新的农业扶贫方面的法律、政策,传授致富经验。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张北县两面井乡玉狗梁村的村干部慕名而来,专程向郭建仁取经。
“不久前,郭书记刚给我们省直扶贫包村的干部上完课,我听完感觉特别好,赶紧带着村里的老支书过来,让郭书记结合我们村的情况给想想办法。”40多岁的卢文震是河北省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年初,他作为河北省直机关的精准脱贫驻村干部来到玉狗梁村。
“我们村总共四百六七十号人,留在村里的百十号人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和我一起来的是村里的老支书,已经58岁了,算是村里的年轻人。村里常年干旱缺水,赶上沙尘天十米外看不见路。”谈到玉狗梁村的扶贫难度,卢文震急得眉头紧锁,一个劲儿地摇头。
“现在咱们自上而下有很多的扶贫优惠政策,但有了项目才能用好政策。”听完介绍,了解到当地老百姓普遍以养羊为生,郭建仁“支招”:可以在村里搞养殖,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买入一二百头肉羊或肉牛,形成规模,实现机械化和科学养殖。还可以用扶贫资金买牛羊交给专门的公司代养,借助他人的经验技术实现自我发展。郭建仁说,农村致富还是要发展自己的产业,不能简单地把扶贫资金分给老百姓,“要不钱花完又接着受穷,要把资金利用起来,实现扶贫的‘造血’与‘输血’。”
“科学养殖可有大学问。”借着面对面的交流机会,郭建仁还传授起了养殖的经验,“现在我们养猪已经精确到多少饲料能长一斤肉。猪几点喂食,几点休息都是有讲究的。猪有爱卧地的习性,北方生长能量消耗大,我们就在猪圈铺了地暖……”一席话,大家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听了郭书记的经验很受启发。这次收获很大。”卢文震感激地说。
郭建仁在村里农业合作社的粮食种植基地察看玉米收成。摄影/姚建明
离别时,郭建仁还和卢文震约定抽空到他们的村子实地看看,“张家口宣化县的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就我一个,帮着大家脱贫致富,我有这个责任。”郭建仁爽快地说。
确实,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的农村基层代表,郭建仁每年带上会的建议大多与扶贫有关。在他看来,国家亟须创新扶贫机制,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以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现在的扶贫不应再简单地把资金发放给农民个人,而是应拨付给农业合作社,将其作为合作社成员的股金。合作社可以把扶贫资金放在银行作为担保资金,‘用一千万去撬动一个亿’,去发展和扶持一个产业。”郭建仁说,在这过程中,必须要让农民参与进来,向他们进行融资,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他们的劳动热情。
郭建仁表示,通过这种机制化扶贫,将扶贫资金捆绑式利用起来,以撬动更多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扶贫的“造血”问题,让贫困农民尽快过上富裕的生活。
“要保持农村原汁原味的美”
在这几年的全国人代会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郭建仁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去年,他踏访张家口“美丽乡村”建设最先进的3个县,谋划着如何经营好美丽乡村,帮助更多的百姓脱贫,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我们这里的生态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每年都会吸引许多客人。”从元子河村的村口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一路走过去,明媚的春光里,村庄呈现出它“多彩”的一面:只见群山环绕,河水清莹,初春时节,树木刚刚透出点点嫩绿,砖红色屋顶的民居、白色的蒙古包,在蓝天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张家口被列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区,这都是我们发展生态旅游的‘东风’。现在大家都干劲十足。”
郭建仁指着一旁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说,现在一个乡村配三个工作组,其中有一个工作组是村里的第一书记带队。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讲,对“美丽乡村”建设非常重视,而且我们的资金投入也非常到位,老百姓的积极性很高,以前是条件不够,现在有了条件,老百姓们也想要过美好的生活。
4月7日,在东望山乡的“美丽乡村”规划方案介绍会上,东望山乡政府、各村的干部和宣化县的规划单位共济一堂,共同讨论四个村庄的规划改造方案。郭建仁对元子河村、常峪口村和葛峪堡村这几个他管辖的村子的规划设计方案一一提出修改建议,“厕所是一个地方旅游文明的窗口,是不是可以多建一些?”“高效环保燃具的配备能否再多加几户,财政多投入些,村民觉得好也会自愿投入一部分,咱们共同把这事办好。”“葛峪堡村是千年的军事重地,历史悠久,修建一定要突出文化特色。”……
“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都很高,投资也很大。实际上,农村建设主要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垃圾处理,一个是污水处理。当我们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以后,只要对村庄进行简单的改造,那这个村子就已经很美了。”会后,郭建仁对记者说,习总书记提出要留住“乡愁”,这就告诉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是把村庄推倒新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保留农村原汁原味的美丽。
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郭建仁提交建议,提出要加快旅游业由“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原来我们讲旅游,都是以‘景点’为单位,但根据走访调研,我感觉以‘景点’为单位来打造旅游产业,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如果采用‘全域’旅游的思维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包括在规划、交通、生态等方面综合考虑,会给农民带来非常直接的收益。”
“‘精准扶贫’这四个字,以我的角度来看,就是把过去单纯的种地,逐步转变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用旅游的方式来打造农业。”目前,东望山乡依托独特的位置及林地、村落、水域等优势资源,已经开始多渠道吸引外部投资开发旅游产业。郭建仁憧憬着东望山乡美好的未来,这里将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及水上冰雪旅游体验,生活环境将更加舒适宜人。
“用法律手段解决基层纠纷,很管用”
2005年春天,郭建仁在元子河村成立农业股份合作社的同时,还成立了张家口市第一家农民工会组织,这在当时也是个创举。
郭建仁说,设立的初衷是因为农民的身份随着合作社的建立开始发生了转变,要在村里打工挣工资了,“这时候,他们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而成为了工人。工人就得有工会保护,如果合作社对他们不公,他们可以随时向工会反映,维护自己的权益。”
郭建仁2006年接手的11个村,之前有许多都是有名的上访村,问题很多,秩序很乱,但经过几年的治理,已经很少发生信访事件。他笑着说,“开始确实闹心,但现在出差一周,也没个电话来说有事,心里踏实多了。”
在郭建仁看来,解决基层矛盾纠纷,关键是要消除村民的误会和不理解,秘诀就是一要懂得换位思考,二要做到公开透明,三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
东望山乡党委书记王明东告诉记者,元子河村曾有位村民因为劳务补贴的事心中不满,找郭建仁理论,堵在村委会门口骂了半个多小时。“百姓心中有不满说明我之前的工作没做到位,心中有怨气总要让人家发泄一下。”郭建仁不忙制止,而是对这位村民说,你骂吧,什么时候骂累了,你坐下来听我说。很快,这位村民消了气,不好意思地说,“郭书记,我不骂了,我听你说。”后来,在郭建仁的耐心开导和积极协调下,事情获得了圆满的解决。
“我们眼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基层群众心里可能就是过不去的坎儿,既然找到了你,说明他需要你的帮助。”郭建仁认为,遇到事情换位思考一下,设身处地从村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获得理解和支持。
现在基层很多问题,包括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大、司法不公等,都可能导致老百姓情绪不稳定,“但总结起来,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们对于法律、政策的不理解。”
基于此,郭建仁每年都会通过广播、公告栏等形式,公布下一年的发展思路和具体规划。另外,每15户选出一个村民代表,每月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300多名党员也会随时开会,对具体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把信息做到公开透明,摆到桌面上说清楚了,大家自然不闹了。”郭建仁说。
当然无论是合理的诉求还是无理的要求,都讲究个解决方法。“法律手段”是郭建仁多年来总结出来的一条屡试不爽的定律。
“尤其是当上了人大代表之后,更是感觉到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现在,有一些外县的村民间出现矛盾,很多情况下也要求见见郭建仁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在他们心目中,郭代表是他们选出来的,他们信任我。”郭建仁坦言,每到这时他都很感动,但也会觉得压力巨大,“好多事情,真正能说服老百姓难度是非常大的,不是你说几句话老百姓就信任你了。”郭建仁的经验是,一方面要拿出诚意,另一方面要讲法律。“有时也会请一些律师、法律专家,包括请乡里派出法庭的庭长去村民家里做工作。”他表示,对于村民的合理诉求,一定要又快又好地解决,让他们满意,而对于无理要求,则要从法律、政策等方面进行解释,让他们真正理解。
“我最大的快乐来自于给老百姓办了事”
现在,郭建仁每天要操心12个村的事,加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需要经常参加调研、执法检查和列席常委会会议等活动,忙得不可开交。
“早上六点半就出门,晚上十点半才回家。家里的事别想指望他。”今年76岁的郭建仁父亲谈到这位“二儿子”时,语气无奈中透着自豪。
“他这些年受了不少苦。”令郭父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郭建仁把全部家当都投入到合作社。一向支持他的家人再也接受不了了,媳妇一赌气回了娘家,父母甚至怀疑郭建仁精神上出了问题。
说到家人,郭建仁表示,确实亏欠得太多了,“我们曾帮助数十户贫困村民盖起了新房,但自己的父母至今还住在20多年前的老旧房子里。”
郭建仁和妻子的生活十分简朴,现在仍和父母住在一起。他们的房子依山而建,其父母年事已高,每次回家都要爬一段陡坡。家里只有最简单、最基本的家具,家中最多的要数奖状和荣誉证书,墙面上随处可见。“我这儿子不会享福,每次从外面开会、出差回来,都要吃我做的小米土豆糊糊,他就爱吃这个,说吃着顺口。”郭建仁的母亲充满怜爱地说。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当你头上有了些成功的光环时,怎么管好自己,这个难度很大。”现在经常有人劝郭建仁,以你的条件,完全到了该享福的时候,你怎么还不享福?郭建仁认为,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不同,他的快乐来自于给老百姓办了事,百姓对他的那份认可和尊重,“他们看我的那种眼神会让我发自内心地有一种成就感,这个时候的我感觉是最幸福的。”
采访中,郭建仁的话语简单朴实,没有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可以感受到他对这片村庄和土地的情感源远根深,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爱得厚重真挚。就像他给自己的微信号取名“村里美”,在个性签名中写道的那样,“家乡给我一缕阳光,我还大地一片灿烂。”
(文/本刊记者 张维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