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烟台:让履职更有力量

文/李淑芹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5月11日 08:57

    烟台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和中韩自贸区建设前沿。近年来,烟台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一个纽带”,强化对县乡人大工作的指导,使人大工作职能发挥更加有效。

    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把市县乡三级人大工作“统起来”

    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每年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对人大常委会开展的重要活动、决定的重大事项给予坚定有力的领导和支持。中央18号文件出台后,市委立即作出部署,要求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并结合实际出台了加强全市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实施意见。

    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建立起党委与人大联合督查制度,市委将省、市人大工作会议决定事项列入重点督查内容,每季度调度一次。市人大常委会及时跟进,由各副主任带队分赴各县市区进行督导,有力推动了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人大常委会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换届以来,市人大机关增加了30个行政事业编制,引进年轻、专业干部28人,各县市区人大共增加了31个行政编制。

    以法定职责为主线,把市县乡三级人大工作“穿起来”

    烟台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行使职权,一是促进经济发展。连续三年加大对铁路、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力度,有力推动了烟台新机场、龙烟铁路、西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烟台市的交通运输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今年还将对中韩产业园建设情况开展视察,力促烟台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二是促进民生改善。连续三年加强对水源地保护、大气污染治理和食品安全监管的监督工作,综合采取专题询问、视察、调研等方式,推动民生热点问题解决,形成三大民生工程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对于市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市、县人大常委会多次开展联动监督,推动了总氮指标大幅下降。三是促进社会稳定。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治安防控体系,多个县市区实现了城乡“天网工程”全覆盖。

    换届以来,烟台市人大常委会以推进人大监督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为重点,一是在增强监督刚性上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水源地保护工作实施了“过程监督”,在开展专题询问的基础上,作出专项监督决议,一年内进行了两次专题调研、三次常委会审议,并从五级人大代表中聘请36名监督员进行实时监督,去年又开展了综合视察,形成环环相扣的监督链条,目前各县市区全部启动了专题询问。二是在强化任免权上创新。市、县两级人大总结推广了对“两院”提请任命人员的任前审查及公示制度,对常委会任命人员的法律知识闭卷考试和任前供职发言制度。三是在提高会议质量上创新。修改了常委会议事规则和组成人员守则,严肃会议纪律,规定一年内缺席半数以上常委会会议的人员要主动辞去委员职务。实行中心发言人制度,并要求常委会组成人员都要发言,保证审深议透。对专项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结果当场公布并向市政府反馈。

    烟台市人大常委会还注重三级人大建设的谋划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把县乡人大机构建设、人员配备、代表经费写入市委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意见,并主动推进落实。目前,烟台市所有县市区人大都设置了预算审查机构;10个区市配备了专职人大常委会主任,75个乡镇配备了专职人大主席,力争今年换届全部配备到位;县乡人大还大幅提高了代表活动经费。

    以代表工作为纽带,把市县乡三级人大工作“联起来”

    烟台市有各级人大代表9200多名,市人大常委会重点抓了几方面工作。

    2013年开始,在全市各级代表中开展了“人大代表为烟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功立业”主题实践活动,五级人大代表共同参与。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每位代表联系一个单位、提出一条建议、办好一件实事的“三个一”要求,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市县乡人大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双联”制度。烟台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人联系1015名代表,每年进行轮换,扩大联系面。把每年的11月作为“联系代表月”,集中走访代表。实施市情、政情、民情通报制度,保障代表知情知政权。每一位代表在任期内至少参加一次常委会组织的活动。各县市区坚持开展代表述职活动,向选民述职,并接受选民评议。

    首次将人代会上的六个报告以审议稿的形式印发代表,充分吸纳代表意见。探索实行人大专委会督办重点建议制度,将原来由承办部门征求代表对建议办理的意见,改由常委会工作机构直接与代表见面。去年,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直接与50多名代表见面,逐件征求意见,达不到代表要求的,及时督促承办单位进行二次办理,直到代表满意为止。今年,烟台市人大常委会计划建设代表工作综合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代表履职工作的制度化、信息化和量化管理。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