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 代表团主页 > 广东 > 新闻报道

广东四市长代表:“新鸟”进粤笼 “老鸟”快升级

来源: 南网  浏览字号: 2014年03月09日 10:17

  作答者

  全国人大代表、汕头市市长 郑人豪

  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市长 彭建文

  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市长 袁宝成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市市长 陈良贤

  3月6日,习近平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谈到结构调整问题时,提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要求。他说,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总书记对“转型升级”的关注,让广东各市市长既感到动力,也感到压力。昨日,记者采访了汕头、河源、东莞、中山四市市长,同题作答总书记“转型升级”之问。他们围绕“新鸟”进笼、“老鸟”升级,共议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涅槃”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汕头市市长郑人豪: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汕头争取先行先试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转型之问”,对于汕头意味着什么?

  郑人豪:汕头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口,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现在汕头的发展势头很好,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民营投资十分活跃。汕头将抢占现代产业发展高地、提升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民资民力、侨资侨力的优势,全面实施四大产业计划和“五个100工程”,坚持高端发展取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粤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扶持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促进园区扩能增效。

  汕头市委、市政府正加快规划建设海湾新区,作为城市扩容提质、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圆满完成了24平方公里的填海区域,目前正在推进路桥建设,这为我们打造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空间载体。

  汕头还将大力推进行政效能建设,简化审批程序,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打造阳光法治服务政府,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汕头变成投资创业的洼地。三五年内,汕头的城市面貌将有极大的改善。

  南方日报:立足汕头实际,如何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凤凰涅槃”?

  郑人豪:汕头经济特区得益于这些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潮汕国际机场已经对外开放,厦深高速铁路已经开通,四条高速公路已经动工,深水港也在动工建设,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注入了激情。今年汕头将继续大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便捷通达能力。

  去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海内外华侨和众多潮汕乡亲的支持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汕头经济特区必须打造一个新的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发展战略平台,提出了构建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设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依托汕头经济特区建设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大有可为,也是切实可行的。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把建设和打造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融入到国家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中去,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部署中先行先试。

  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市长彭建文: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共享发展与保护红利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转型之问”,对于河源意味着什么?

  彭建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东的发展进一步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南和行动的纲领。河源作为广东的生态屏障和后发山区,必须要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大局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认清河源在广东的使命和责任。

  地处东江中上游的河源,坚定地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万绿湖和东江。据统计,近年来河源已拒绝了400多个、总投资500多亿元的高污染项目。

  生态是河源最大的优势,也是河源最重的责任。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问题上,河源一定要有底线思维,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河源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树立“如果没有绿水青山,宁愿不要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守作为广东生态屏障和重要饮用水源地的政治使命和生态责任,全力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资源丰厚的“绿色银行”,为广东生态文明保有一片碧水蓝天。

  南方日报:立足河源实际,如何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凤凰涅槃”?

  彭建文:简单的保护,群众的日子不好过,谈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发展不足是河源最大的问题,解决河源的民生问题、环境问题等所有问题,还是要靠发展,靠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不发展穷山恶水,乱发展山穷水尽。

  河源要按照胡春华书记对河源提出的发展与保护实现共赢的要求,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追求有质量效益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点上发展、面上保护”,一方面引导工业入园入区,实现集聚集约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河源山水人文优势,做大做优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当前,河源正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和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一区六园”,促进园区集聚发展,加快打造一批有竞争力、承接力、集聚力,区域特色明显、主导产业带动显著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在我看来,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制定并推行,推动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纸上落实到地上。只有让生态保护区、生态发展区充分享受到的了发展与保护的红利,绿水青山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山银山”。

  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市长袁宝成:

  力推加工贸易产业和传统产业进一步升级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转型之问”,对于东莞意味着什么?

  袁宝成:2008年金融危机,东莞提出要走经济社会“双转型”的路子。五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广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抗御风险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东莞经济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总书记提出的转型之问,更加坚定了东莞走转型发展道路的决心。

  最近几年,为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我们下大力气做了几件事情。一是增加科技投入,从2009年以来,东莞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打造“科技东莞”工程。二是平台创新,截至目前,包括中科院、北大、清华等16个著名高校院所的研究中心已经落户东莞,集聚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三是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去年东莞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省排第一,全市目前总共有700多家。另外,去年东莞全市专利申请量29013件、授权量22595件,均居全省第三。四是科技合作升级,去年,东莞科技合作周升格为国家级科技合作周,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多。比如,去年中国和以色列合作的科技产业园就落户东莞。五是外资企业研发实力增强。目前,在莞外资企业成立的研发中心,已达到800多家,并且全部本土化。

  在此基础上,最近两年,我们还狠抓了大项目的引进和高水平招商引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客观地讲,东莞这几年的转型升级初具成效,但我们绝不能有丝毫放松,抓改革创新,抓转型升级,这条路我们要坚定地走下去。

  南方日报:立足东莞实际,如何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凤凰涅槃”?

  袁宝成:东莞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这是我们的根基所在、力量所在、活力所在。未来,东莞要想实现“凤凰涅槃”,还是要紧紧抓住实体经济,努力推进加工贸易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加工贸易升级依靠什么?我们有三招,一是依靠科技,建设企业研发中心;二是靠品牌,鼓励企业培育自有品牌;三是靠市场,鼓励并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现在,东莞企业的国内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占比近三成,外贸依存度从1995年的433.8%降到目前的169.8%。

  我们同时力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东莞重要的产业基础,在东莞虎门,一年光服装销售额就超过500亿元,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我认为,凡是跟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都可以被称为朝阳产业,因为它不可或缺,市场永远都存在。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我们主要是加大投入,通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高其竞争力。

  今年东莞出台的“一号文件”,是加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东莞将拿出100亿元的资金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以夯实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对东莞而言,实体经济是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支撑、虚拟经济是助推器。

  过去30多年,东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有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市场基础,也有比较好的创业氛围、发展条件。今后,只要我们坚持走正道、打基础、办实业,矢志不渝抓改革、抓创新,抓实体经济、抓项目建设,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城市转型升级的目标必定能够实现,经济会更加稳定发展,社会会更加和谐有序,百姓会更加安居乐业,生态会更加美丽宜居,对广东、对国家所作出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市市长陈良贤:

  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特色服务业互补互促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转型之问”,对于中山意味着什么?

  陈良贤:对于中山以及300多万中山人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中山的寄语,对中山未来的发展,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接下来,中山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团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全民修身活动、建设和谐善治中山、创建“无三害”、“无医闹”城市等多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尤其在整治空气及环境污染、守住生态底线、坚持绿色发展等方面下大力气,把中山“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推向一个新台阶,绝不辜负总书记对中山的殷切期望。

  南方日报:立足中山实际,如何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凤凰涅槃”?

  陈良贤:我认为,各城市应树立“区域经济共同体”理念,打破各自为政的意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确定各自产业分工,通过错位发展来破解产业同构,从而推动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当然在错位发展中也有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协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竞争条件下的协作,是减少内耗、提高效率的良性竞争,而不是同质化的无序竞争。

  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广州、深圳因其中心城市定位,凭借大机场、大港口、大车站优势,适宜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山作为两大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市,应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有自己特色的服务业,形成互补互促的区域产业格局。

  在环境治理方面,应联防联控、协同治理。空气污染治理,不是一个地方的事情,比如东北风的时候,珠三角东部雾霾吹到了西部,东南风的时候西部的雾霾又影响到东部。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淘汰落后产能,共同治理废气排放和粉尘。整个珠三角乃至全省都应参与进来,建立协作联动机制,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一起做好治理空气污染的大文章。

  建议应该将翠亨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山翠亨新区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去年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在中山举行,中山从创新两岸合作交流品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孙中山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探索文化强国新路等方面,积极建设海峡两岸更紧密合作示范区和粤港澳合作重要平台,我们希望国家和省支持中山翠亨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编 辑: 靳临琳
责 编: 靳临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