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十堰:家站连民心 小组聚合力 共绘民主新画卷

来源: 湖北人大网  浏览字号:
  秦巴叠翠,汉水潆洄。十堰这座山水交融的活力之城,以人大代表家站为基、代表小组为脉,在时代的画卷上挥毫写下属于自己的民主篇章。从山乡田野到城市街巷,从实体平台到网络云端,民主的根系深扎基层沃土,勾勒出一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锦绣画卷,绽放出新时代的灼灼繁花。
  家站如虹,架起民心之桥
  以“群众抬脚能到、诉求触手可及”为宗旨,在全市各县(市、区)建设代表家站653个。这些家站如同繁星般散布在城乡阡陌,成为代表与群众紧密相连的坚固桥梁。
  茅箭区武当路街道的“幸福顾家”代表联络站,是群众心中温暖的港湾。每月的第一个周六,代表与群众在这里共赴民主之约。屋顶漏水的烦恼、管线入地的难题、电梯加装的期盼,件件民生关切被郑重记录,全力推进。新建的幸福食堂里飘出饭菜香,快乐学堂中传来读书声。群众“点单”,代表“接单”,生活的美好在这一来一往间悄然编织。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乡村振兴三产融合产业链代表联络站, 是紧密联结产业与民生的纽带。通过“代表马上见、意见码上提”二维码平台,联络站精准收集群众诉求,统筹整合农业、旅游资源,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便民停车场建成投用,乡村环境持续改善,特色农产品搭上直播快车,青山绿水化作流量密码,奏响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双向奔赴的和谐乐章。
  郧阳区叶大乡龙潭村的危桥蝶变,是家站“解民忧”的经典缩影。联络站的代表们将群众反映的危桥隐患纳入督办清单,多方奔走协调,积极筹措资金,终将那座摇摇欲坠的旧桥改建为安全坚固的三跨平板桥。村民们纷纷感叹:“这座桥连的是道路,通的是民心!”
  小组为椽,镌刻民生注脚
  十堰市80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组成“地域+专业”履职矩阵,524个地域小组深耕责任田,39个专业小组施展绣花功,在基层治理中书写“人民至上”的生动注脚。
  走进竹山县龙井村,千年古树浓荫如盖。蝉鸣中,“树下讲台”“古树话民生”等代表小组活动有序开展。代表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共商村务、共治环境、共解矛盾。从入院路修缮到水渠清淤,从庭院花影到村品景观,50余项民生诉求逐一回应。古树年轮里铭刻着村民举手表决的身影,议事簿页间跃动着民主监督的脉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系,伴随茶香沁入乡土肌理。
  竹溪县县河镇第三代表小组着力解决民生“微”问题,一个个“民生锦囊”精准发力: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让沟渠重归清澈;简化农村慢性病申报,畅通就医通道;在229省道重点路段增设交通标志,护航出行安全;优化公厕管理,提升乡村颜值。桩桩件件,尽显为民初心。
  郧西县观音镇刘家湾村代表小组执起美丽乡村的画笔,以实干描绘振兴图景。拆除违建、改造民居、绿化环境,村庄面貌在一次次的建言献策中焕然一新。如今的刘家湾村,公路沿线绿意绵延,白墙黛瓦的民居与青山相映成趣,童声笑语回荡在乡野巷陌,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正徐徐铺展。
  创新似墨,晕染民主芳华
  积厚成势,奋发有为。各代表家站、代表小组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更以创新之笔描绘民主新篇。
  竹山县“民生码上见”平台开启民主接力赛,群众扫码说事、代表线上接访、部门即时落实,让民意直通云端。“李来说菌”“谭茶论道”“郭来顺气”等特色工作室,成为专业力量与基层诉求的对接枢纽,助力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油茶林海绿意盎然,矛盾纠纷悄然化解。
  郧西县的民意联络卡,像传递温暖与关怀的信笺,代表们通过它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代表履职积分制,如同激昂的战鼓,激活代表履职内驱力。
  在张湾区,国家机关进家站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代表建议承办“大户”分批走进代表家站,与代表、群众面对面开展深度民主对话,充电桩安装、路灯维修等157件“微实事”在民主协商中落地生花,让群众真切感受“家门口的民主”。
  房县化龙堰镇上湾村代表联络站创新开展“三有三无”代表活动,通过“代表心中有信念、有纪律、有奉献,身边无信访矛盾户、无环境脏乱差户、无返贫风险户”的实践标准,激励代表将履职答卷写在田间地头,让基层治理更具温度与实效。
  民心所向夯实民主根基,民声所汇淬炼治理之钥。十堰大地的每一次民主律动,都在生动印证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力。未来,十堰将持续深耕代表家站和代表小组建设工作,拓宽民意收集途径、创新代表履职机制、贯通建议办理闭环,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汇聚磅礴力量。(杨琴 龚华香)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