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新闻

沙坪坝区200代表“出题”询问8位副区长

 

来源: 沙坪坝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0年08月03日 21:15

  (转自《公民报》记者 王君宏 刘金川 特约记者唐述华)7月28日上午,沙坪坝区人大代表廖庆渝夹带着一叠材料走进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扩大)会议专题审议和代表询问会场。

  “中梁山是沙坪坝区的肺叶,其环境保护备受广大群众关注。我们曾调研发现,山上还有一些非煤矿山开采,给山体环保带来严重影响。对这一危害环保现象,政府准备采取什么行动予以有效解决?”廖庆渝代表的询问非常直接。

  副区长何勇的回答,让廖庆渝感到满意:“请代表们放心,不管天王老子谁来阻碍,都要关。”

  当天,沙坪坝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扩大)会议同时召开了8个专题审议会,参加会议的200多名人大代表就社会热点、重点事件和民生问题专题询问政府8位分管副区长。

  人大代表专题询问全体副区长,无论是在沙坪坝区还是在全市其他区县都是第一次。

  人大代表争相给副区长“出题”

  沙坪坝区召开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扩大)会议,除常委会组成人员外,其余全体区人大代表参加。从其参会人员的规模看,几乎相当于一次“人代会”。

  除审议区人大常委会、区法院、区检察院半年工作报告外,会议重点听取和审议区政府8名副区长专项工作报告。

  何勇、崔维新、刘江龙、刘永、何友明、何庆、蔡道静、陈登烈8位副区长先后登台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向人大代表报告自己分管工作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下半年的工作思路。

  而参加会议的人大代表结合8名副区长所分管工作,自主选择,组成8个专业性、行业性代表组,就相关副区长的专项报告和人大、两院报告进行审议,并专题询问相关问题。

  在每一个分会场都有分管副区长率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由他们来解答人大代表们的询问。

  记者在工业、外经、环保专题审议会议上看到,20多名人大代表端坐一侧。副区长刘永以及工业、环保等部门的负责人坐于另一侧。

  会议开始后,在各专题审议组,代表们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清水溪、梁滩河流域几乎覆盖沙坪坝,是全区生命水,‘一溪一河’流域治理情况如何?”

  “土主物流园建设进展如何?建设周期有多长?”

  “政府对抓好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什么计划、哪些打算?”

  “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考核,5月份沙坪坝区在主城排名垫底,但6月份就打了‘翻身仗’,获第二名,区政府采取的是什么措施?说明不是做不好嘛,是以前机制上有毛病。”

  “沙坪坝的交通问题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区政府把缓堵作为攻坚战,有什么对策?”

  面对人大代表的询问,副区长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耐心、详细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回答中很少用某项工作的意义、作用等长篇大论来敷衍了事。从结果看,代表们的专题询问,最后都获得比较满意的回答。

  代表建议催生专题询问

  “这样面对面地询问、沟通很有必要。”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齐泽亿说,代表询问有利于加强人大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职责和权利,促进政府工作作风的改变。

  “全体区人大代表半年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的做法,在沙坪坝区历来已久。”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998年起,区人大就开始在每年7月底或8月初,利用半天时间听取区政府半年工作报告,督促政府顺利完成年度任务。从2003年起,根据代表发言,会议形成专门审议意见,交由政府研究办理。到2006年,会议增加听取人大、两院报告。

  今年初,区人大代表丁小中向常委会提出“采用多个专题审议政府相关工作报告”的建议,“能不能就某些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审深审透,采用专题询问的方式。”这一建议得到了代表们的支持。区人大常委会认真办理,锐意创新,决定以人大常委会(扩大)会议的形式,听取8位副区长的专项工作报告,开展相关专题询问。

  监督互动的平台

  “比较过去一年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而言,这种听取审议专题报告、进行专题询问的形式很好。”在区人大代表龙莉莉看来,半年或一年听取区长所作报告,相对笼统,现在8个专项报告更深、更细、更精,利于代表了解更深刻,增强了人大监督效能。同时,副区长要做一次报告,也会对自己半年工作进行梳理,可更好地理清下半年发展思路。

  齐泽亿副主任说,过去每一位副区长每年干了什么,做了哪些大事,项目推进怎么样?代表们了解不多,群众问起也难以向大家交代。现在这个形式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同时,对副区长也是一种压力:他会思考要向人大报告我该怎么办,怎么做好?

  几名副区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政府各项工作也在扎实推进,过去没有向全体人大代表“报账”的平台。现在好了,代表们能清楚了解。专题询问的互动,还可以让代表们更充分知晓政府的工作,政府所做的实际工作、究竟难度有多大,消除误会获取理解,同时,也极大地推动政府工作,促使政府更好地改进工作。

  对会议的效果,区委书记李剑铭给予“会短质高”的评价。他认为人大监督形式新颖,专项报告精炼、重点突出,专题询问互动,增强沟通交流。通过专题报告和专题询问,全区的重点工作都得以全面展示,代表的意见将有力助推全区各项工作更好、更快进行。

  让专题询问成为人大监督常态

  200多名代表,一个又一个的尖锐问题抛向8位分管副区长,现场气氛热烈,民主氛围浓厚,这是沙区“小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专题询问政府官员的场景。

  如此规模、如此力度的专题询问,不仅对于沙区而且在全重庆市都是首次,这是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监督路上又一新的探索和创举。

  专题询问作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一种有力的监督方式,比一般询问更加集中,它要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必须面对面的接受代表的询问,并要给予合理的答复,在促进“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促进其依法行政方面,有着相比较于视察、执法检查而言更有力度。

  一直以来,询问、质询等一些监督手段人大运用较少,人大监督失之于软、失之于松的现象存在,在此背景下,沙区人大开展的“专题询问”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为沙区人大此举叫好。

  开展专题询问,对于政府来说,将大大增强履责压力、促进更好地依法行政;而对于人大本身来说,询问、质询权的充分运用,也起到了激活人大权力、释放监督能量的作用,有利于从制度源头维护和保障人大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因而代表们希望,让专题询问成为人大代表委员知情监督的经常性方式,成为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有效途径,成为“一府两院”改进工作的动力器。

  现实中,人大开展专题询问并不多见,特别是在闭会期间,而像沙坪坝区人大专题询问的规模和力度更是少见。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如何花销“纳税人钱”专题询问财政部负责人,为地方人大开展专题询问提供了示范。我们期待,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带动之下,在地方人大的积极探索下,询问、质询等刚性监督手段在人大的监督工作中得到常态化的运用,使人大监督真正硬起来。

编 辑: 杨胜万
责 编: 杨胜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