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 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 > 人物专访

寻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焦若愚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4年09月05日 10:30

他在抗日战争八年中,一直在山海关一带打游击;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亲自向他授予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曾受命去接管沈阳市;他曾担任过沈阳市市长和北京市市长,他分别又以沈阳市市长和北京市市长身份当选了第一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10月,他以92岁高龄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十七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焦若愚在北京市对外友协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采访。93岁高龄的焦老身材魁伟,精神十足,让人肃然敬畏。记者递上名片,年过九旬的老人家不用戴眼睛就能看清楚名片上的5号小字。虽然离开外交战线多年,却依然保持着外交官的风度,他微笑着以手势请记者落座。

“你来之前,我看了《中国人大》杂志一些访问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文章。文章很吸引人,你们的杂志办得很不错。”

参观官厅水库

回顾半个多世纪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一幕幕情景,焦老感慨地说:“那是一个何等令人振奋的盛会啊!”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要是通过宪法,选举国家主席和国家其他领导人。这方面的事你采访的代表都谈到了。我就不再讲了。”

记者在查阅焦若愚个人资料时发现,他是以沈阳市市长身份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又曾以北京市市长身份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也许由于焦老后来任过北京市市长的缘故,他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那年,我对大会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参观官厅水库的事记忆非常深刻。1954年7月,我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永定河官厅水库建成。占地23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可达22亿立方米。毛泽东曾亲临官厅水库视察,并且题了词。9月召开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专门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参观了我们自己设计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位于北京延庆县与河北省怀来县交界的盆地内,人大代表是坐火车去参观的。没修官厅水库以前,永定河河水不断泛滥,从汉朝的时候就有记载。现在的故宫、景山位置都淹过不止一次。我最近看了材料才知道,北京城区原来都是沙土地,就是永定河发大水冲积起来的。我对这个印象特别深刻。那时看官厅水库感觉十分的壮观,水库大坝建于两山之间,将永定河拦腰截断,我们看了很受鼓舞。水库的建成不仅在汛期减少了上游下泻的洪峰,而且拦截了大量泥沙,使永定河得到了彻底根治。官厅水库建成后,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一直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焦老回忆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会是在中南海怀仁堂开的。由于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也专门讨论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也参加了,党代会也是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所以对人大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起到1957年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编制。1952年6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在用一年多时间调查酝酿的基础上,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这个计划草案经过多次补充和修改,先后历时4年,前后共修改五次,最后到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

焦老回答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会在已开始实行两年之后才编制出来的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突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需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时指出:这是由于我国资源缺乏调查,统计资料也很少,有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我们又没有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建设工作的经验又很不够。而且,从国家的整个情况来说,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到1953年7月底才实现了停战。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中的第二批91个项目,也到1953年5月才确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过去两年,只能一面进行建设,一面编制长期计划……”

焦老还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同志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为什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帮助我国兴建的156项工程大部分都是在东北,仅辽宁省就占24项,而沈阳市有6项之多,特别是这156项里最尖子的两个航空工程项目——111和112都在沈阳。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沈阳工业基地对国家建设也有着重大贡献。到1956年,国家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一年实现。那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这三项重大成果都是在东北,其中又有两项是在沈阳。”他停顿片刻,补充说:“由于在全国解放以后,我一直在沈阳任市长,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夕,又担任了沈阳市市委书记。所以这也是我对人大会议通过‘一五计划’印象特别深刻的另一个原因。”

抗战胜利后负责接收沈阳

他讲述了一段以前从未向媒体透露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接收沈阳市。焦老回忆说:“1945年8月,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在我抗日军民八年的英勇抗战和苏联红军的沉重打击下,日本侵略者投降了。抗战胜利的消息像春风一样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当时,八路军总部向各解放区发布命令,要求我军迅速行动,去接受日伪军投降。同时,命令原在冀热辽坚持抗战的李运昌部立即挺进东北,配合苏军作战,收缴敌伪武器,接管东北的城市,维持社会治安。

“9月18日,我到了沈阳,李运昌派我管沈阳市的接收工作。那时,我刚刚30岁,接到任务没有二话,穿着军装,带着一个战士就去了。伪满市政府大楼的工作人员大约七八百人都到楼下站队,我就全部接收了。伪满的市长马上去向苏军的军管会主任报告了这件事。苏军管会派了一个翻译来,要我们第二天到他那里去汇报。正好那一天彭真、陈云等五人也到了沈阳。听到这个情况以后,一晚上大家基本上都没睡觉,研究怎么谈判。第二天,苏军的翻译领着我见了苏军管会主任,这是个少将。他对我说,这么大个城市,你们怎么能接收啊,管得了吗?就你一个人,还不是一个班子,等等。他说话挺和气,还问了我一些情况,我都照实说的。然后他说,你这样吧,你把沈阳市长的印拿到手里,你看着对你们有利的事你就打勾,你看到不利的事你不管,你弄不清楚的事你也不管。回来后,陈云同志给我出了个主意:找一些比较可靠的工人,在红绸子布上写“感谢苏联红军解放沈阳”,下面落上“沈阳工会筹备会”,送给他们。第二天我就找了几十个工人,敲锣打鼓地给他们送去了。一个苏联红军中将接见了我们,他们挺高兴,还给写了个回函。我们把他们写的回件原文翻译成中文,放到镜框里一挂,“沈阳工会筹备会”就抢到国民党前面建立起来了。当时,沈阳的局面很复杂,伪满军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的“地下先遣军”,反动武装蠢蠢欲动,汉奸、土匪十分猖獗。工会一成立,组织了工人纠察队,保护工厂和工厂里的机器、材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5000工人纠察队出来维持治安,初步控制了沈阳市的局面……经过与苏联的军管会再次协商,于10月10日上午召开了一个由地方社会名流参加的市政府会议,由苏联的军管会主任在会上宣布:市长由白希清担任,焦若愚任副市长。白希清是当地的一位著名民主人士。这样,沈阳这个沦陷达十四年之久的工业城市,终于回到了人民自己的怀抱。”

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驻沈阳并发起内战。我军转战三年后,在1948年11月2日再次解放沈阳,成立了沈阳特别市政府,焦若愚出任沈阳市副市长兼秘书长,后又担任沈阳市市长。

对沈阳市充满感情的焦老说:“我从1945年到了沈阳,直到1965年出任了驻朝鲜大使,我在沈阳呆了整整20年啊!”

近两小时的采访,焦老绘声绘色、侃侃而谈,一点没有倦意。人生易老,但焦老不服老。在和焦老告别时,我们相约一定再到沈阳去看看。

焦若愚简历

1915年12月生,河南省叶县三里湾村人。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读完高中,考取华北大学政治经济系。1934年参加东北人民抗日救国会。抗战初任国民抗日军秘书,曾任北平党内刊物《公理报》编辑,1938年5月后任晋察冀边区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晋察冀第十三专署专员,中共冀热边第五地委代理书记兼冀热边第五专署专员,中共冀热辽第十八地委书记兼晋察冀军区所辖二级军区冀热辽军区第十八军分区政委。1945年10月10日任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副市长,辽宁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营口辽南军区独立第五师兼第五军分区政治委员。1946年1月兼任沈阳市政府干部学校校长,1948年11月3日起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沈阳特别市政府副市长兼秘书长、市长,1954年8月至1965年5月任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1955年6月起兼任沈阳市政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65年12月任驻朝鲜大使。1972年2月任驻秘鲁首任大使。1977年5月任驻伊朗王国大使。1979年9月13日任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1年1月起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北京市代理市长、北京市市长。1983年3月任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主任。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纪检委委员,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增补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北京亚运会曾光荣出任亚运村首任村长。曾任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名誉会长。

编 辑: 王伟
责 编: 王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