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家风
文/刘绪义
清明节将至。按照中国的传统,无论身在何方,身居何职,家庭中的成员总要在清明节聚到一起,通过祭扫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在祭祀的传统活动中,让晚辈将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图/视觉中国
我国自古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什么是家?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什么是风?曾国藩说,“风之为物,控之若无有,之若易靡,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人之力,而莫之能御。”家风一旦形成,就产生一种巨大的能量。
好家风是子女成才的好基因。家风正,则子女兴。《颜氏家训》开篇就阐述了家风的要旨:“吾家风教,其基本内容无外乎要家人清白做人,自立自重,忠君爱国,宽柔慈厚。”曾国藩分天下家庭为四类: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因而家风“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他强调,“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意思是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进德修身第一要事。
可见,传统好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因生活境遇不同,侧重点略有不同,但不外乎崇德向善、勤俭清白、孝亲进取、书礼传家。《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谓说尽人间事理的至理名言。以德善遗其子孙,是子孙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司马光府上有个仆人,30年来一直称呼司马光“秀才”。苏轼听后觉得不恭,就教他以后改称“大参相公”。司马光听仆人突然改口,吃惊地问他谁教的,仆人如实禀告。司马光说:“好好一个仆人,被东坡教坏了。”在司马光看来,“贤者居世,会当蹈仁履义,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他不希望家人为世俗所染,变得势利。其家风重在贤德立身,绝无“官二代”之累。
古往今来,家风培育的就是子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家风是家族成员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共识,建构起一个家族成员共有的精神家园。
好家风是治国理政的奠基石。家风正,则国家兴。曾国藩本没有带兵的经验,当年匆促成军后是如何带领好湘军的呢?他便是将治家的理念拿来治军,“治兵如治家”,他是将整个湘军看作是一个大家庭的,他常告诫身边的将领,“带兵之法,就如父兄之带子弟”。因此,后来蔡锷将军非常服膺他,称有这样一句话,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
带兵如此,治国亦如此。古代很多优秀士大夫便是将治家看作是治国理政的一场“演习”。司马光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家风是世风之基。司马光有一次经过他的独乐园,见新盖了一间厕屋,就问守园人建屋的钱从哪里来的?回答道是游人给的赏钱积攒而来。司马光问,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守园人说,难道只有相公您不要钱?家风的辐射作用如此。
家风影响民风,民风决定士风,士风左右仕风。要改变民风,首先得改变仕风,因为官员是民众的楷模,是社会的精英,理当有一份担当。要改变仕风,首先得改变家风,因为家庭是官员的摇篮和归依,是涵育民风、仕风的细胞。
廉洁治家是清廉从政的重要一环。家风正,则作风正。“去琅邪之迁越,宅金陵之旧章,作羽仪于新邑,树杞梓于水乡,传清白而勿替,守法度而不忘”,如《颜氏家训》一样,好家风往往把传清白、守法度作为家风建设的重点。家风作用于人便是人格的魅力有多大、影响力就有多大。在司马光手下当差,无势可仗,无油水可捞,比其他公府豪门清苦。但因其夫妇待之以诚,持之以礼,从不欺凌打骂,当差之人活得自在有尊严,不仅安贫若素,没有怨言,也一样平和敦厚,不慕奢华,不图富贵,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不良家风助长贪奢,为政贪奢又反遗害家庭。霍光的妻子为人贪妒成性,犯下重罪后,霍光企图瞒天过海,既不上奏,也不惩罚。不修家风,子弟生活骄奢糜烂,直至萌生谋逆,最终导致全家被诛,遗害亲族。寇准刚直足智,是史上名臣,但性奢侈,常歌舞通宵,有人讽其“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司马光说他“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明代首辅严嵩,奸贪狡诈,其子严世蕃更是青出于蓝,贪酷成性,敢向太子勒索,最后被杀、抄家。
朱熹说:“上行下效,捷于影响。”良好的家风得以形成,取决于长者、尊者的榜样力量。良好的政风也是如此。宋元仕宦家训中,对于子女关于为官的教育,首推廉洁两字。吕本中《家范》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范仲淹说:“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妙。”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