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23年04月10日 10:34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江西岸新增长极、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全市陆地面积95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880.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0万人;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中国侨都”美誉,530多万海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侨胞分布在145个国家和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的所在地,还有白沙茅龙笔、荷塘纱龙、蔡李佛拳等大批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了明代大儒陈白沙、维新先驱梁启超等享誉中外的34位院士等名人名家,并孕育了100多位知名度较高的演艺明星。江门市设立蓬江、江海、新会3个区,下辖台山、开平、鹤山、恩平4个县级市,“五邑”是江门地区的俗称。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毗邻港澳,是江门市中心城区之一。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缘、江门市东南部,东北隔西江与中山市古镇相望,南接新会区睦洲镇,西依江门水道与新会区会城镇分界,北靠蓬江南岸与蓬江区为邻。下辖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共63个村(社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37.47万人。江门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7月,1993年成为省级高新区,2010年11月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2013年江门市政府出台《江门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的意见(试行)》,江门高新区与江海区合署办公,江门高新区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持续争先进位,从2015年第77名持续上升到2022年第53名。凭借高效便捷、陆海通达的现代交通物流网络,江海区1小时通达广州、深圳、珠海及港澳核心区域,形成“黄金内湾”的“一小时通勤圈”;西江黄金水道临城而过,建有广东省首个最大的智慧型内外贸内河码头——江门高新港,设计年通过能力达67万标箱;周边环绕六大国际机场、三大世界级港口群,江、海、陆、空多式联运优势突出,可快速连接全球交通物流网络。

江门市高新区(江海区)火炬大厦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科技园-专业园区”孵化育成体系。拥有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城市核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核心区、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六大国家级平台及相应的政策支持。

2015年5月和11月,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先后成为江门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2020年7月,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这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同时,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也是少有的“三级”基层立法联系点。

截至2023年3月,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完成59项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集任务,上报1180条意见建议,121条被采纳。先后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侨捐物资管理、制止餐饮浪费等课题开展专题调研,高质量完成多篇专题调研报告。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刊发12篇简报,成果丰硕。其中,《提高站位凝心聚力书写基层立法联系工作新篇章——江海区“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挂牌“百日记”》《厚植爱国主义法治根基为民族复兴伟业培根铸魂》被刊登在《法制工作简报》中;对慈善法中侨捐物资管理相关问题专项调研报告、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的意见征集报告、侨胞问卷调研报告等简报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的批示肯定。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为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良好开局、稳步提升水平,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202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对加强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指导支持作出重要批示。202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亲临江海授牌启动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202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武增也亲临江海参加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和法治广场启用仪式。2022年2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到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考察调研工作。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工作座谈会

2022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专程到江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立法调研,对加强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江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江海区委不断加强对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经常性指导,主要领导多次莅临江海,为推动落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各项任务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拓宽征集渠道,完善工作机制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59个立法联系单位,涵盖政府机关、行业协会、村居社区、代表联络站、侨团组织等多类群体;建立了120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立法联系咨询专家库;组建了57名立法联络员和350名信息员构成的立法联系工作队伍;配备了5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基层立法联系工作;共享市人大常委会1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市政府18个立法基层联系点资源,与江门市委依法治市办、市侨联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一张立足江海、覆盖江门、辐射湾区、汇聚侨情、类型丰富、要素齐备的工作网络。

为了支持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江门市专门制定《江门市人大常委会支持和推动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做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试行)》。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对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制定《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工作制度》《关于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咨询专家和公民参与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工作的奖补规定》等规章制度。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形成“八步流程工作法”,即:法律法规草案收文—方案制定—意见征集—意见整理—材料撰写—报告审定—意见上报—资料归档,做到每一项工作任务有方案、有计划、有标准、有程序;探索出“立法意见征集—意见上报—采纳意见梳理—采纳意见反馈”的信息闭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调动和保护基层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让老百姓感受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江门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宪法宣誓

三、聚焦社会治理,服务地方发展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将立法意见征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立法事项和居民自治的有机结合。一是推广村(居)议事会建设,推动分布在村(居)的立法联系单位联同代表联络站,积极参与村(居)议事会的组建和运行,借助居民自治平台征听立法意见、开展法治宣传,引导议事活动依法有序进行,达到立法联系单位、代表联络站、村(居)议事会“1+1+1>3”的效果。二是充分发挥网格员力量,强化立法联系工作队伍建设,做细做实网格化管理工作。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现有350名信息员中有126名为村(社区)网格员,充分发挥网格员上情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以点带面广泛收集基层群众立法意见、民生诉求等各类信息,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断畅通诉求反映渠道,助力提升基层精细化治理水平。三是注重将立法意见征集的过程与普法宣传有机结合,达到既能提高群众法律素养又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合法化的效果,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江海力量。

在江海法治广场开展青少年普法活动

四、凝聚侨胞力量,突出侨乡特色

江门毗邻港澳,是中国侨乡,港澳同胞、侨胞侨眷人数众多,“侨”就是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最大特点,也是不同于全国其他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独特之处、特色所在。这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当初布点在江海的重要原因。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港澳侨胞学法座谈会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坚持立足“侨”资源,突出“侨”特色,打造“侨乡”品牌,宣传“侨乡”亮点。一是强化沟通联系。将江门市侨商总会、“侨梦苑”设立为立法联系单位,将江门市侨商总会推荐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络单位;与江门市侨联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华侨华人参与国家立法的有效途径;加强与区委统战部门、侨务部门的工作联动,定期邀请海外侨团组织参加基层立法联系活动逐步扩大工作网络对侨胞群体的覆盖面,侨胞参与立法的活跃度逐渐提升;二是重视侨胞参与。积极调动江门籍侨胞、港澳同胞参与国家立法工作的意愿和积极性,在相关法律法规意见征集过程中着重收集侨胞意见。三是维护侨胞合法权益。为贯彻落实江门市委提出的“侨都赋能”“港澳融合”等六大工程,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参与建设“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域外法律查明中心”,进一步助力提升涉侨服务,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集聚区。

五、建设工作阵地,打造法治标杆

为充分发挥联系点立法征集意见、普法宣传、社会治理、代表联络、宪法宣誓等多元功能,在江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江海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2021年9月江海区高标准建成法治广场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为深度推进立法联系工作与人大工作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为代表履职提供新动能,2023年2月江海区建成人大代表联络中心。通过组织论坛讲座、开展普法活动等形式,累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上万人次,现已成为全市法治建设的城市标杆和开展群众性法治活动的重要阵地。

江海法治广场(中上)、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左下)、江海区人大代表联络中心(右下)

六、加强互动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结合。联系点分组分批前往省内外各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联系单位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同时,随着江海联系点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兄弟单位到江海参观交流,仅2023年前三个月,联系点就接待省内外兄弟单位前来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考察观摩30多批,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中的“江海样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七、强化媒体报道,宣传江海样本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强化对外宣传,主动向海内外介绍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情况,讲述中国法治故事,发出江海立法声音,先后被新华社、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报道共计300余次。新华社、法治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人大网、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等专门介绍联系点工作情况和经验做法。2021年9月,中宣部直属单位五洲国际传播中心到江海拍摄基层立法联系点专题纪录片,记录我国基层立法联系工作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2021年11月,中国国际电视台《今日世界》栏目播出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专题报道,在海内外反响热烈,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关注并转发。2022年6月,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一线》栏目播出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宣传片。2023年3月中国国际电视台《环球瞭望》栏目播出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意见征集活动专题报道。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吹响了号角。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入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联系点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深入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省、市以及区委领导的指示要求,始终与上级部门保持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坚持以发挥“三项重要职能”、建设“四个点”、打造“四个典范”为目标、完成“五项使命任务”为目标,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不断做深做细做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各项工作,努力打造贴近港澳亲近华侨、联通海外的独特品牌,为描绘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岭南画卷”提供鲜活样本。

通讯地址: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金欧路288号火炬大厦A区二楼(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

邮编:529000

编 辑: 刘 冬
责 编: 于 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