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23年04月06日 09:41

一、毕节市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乌蒙山腹地,总面积2.69万平方公里。辖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市、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8个县(自治县、市、区)和百里杜鹃管理区,279个乡(镇、街道),3716个村(居),居住着汉、彝、苗、回等46个民族。202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50.0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9.96万人,占22.1%。

责任使命特殊。毕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亲切关怀下,在时任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下,1988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毕节试验区。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赋予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历史使命。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为新时代试验区改革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毕节市区同心大厦

历史文化悠久。毕节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之一,是古代民族迁徙交往的重要通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与古夜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秦时为蜀郡属地,汉为益州所辖,晋属益州、朱提郡,唐代置牂牁、乌撒部,宋代置罗氏鬼国辖乌撒部、毗那部,元代、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等部,清置大定府(州),解放后设毕节专员公署,1970年更名为毕节地区行政公署,2011年底撤地设市。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在毕节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夏曦、钱壮飞、吴正卿等革命先烈和许多红军战士血洒毕节、长眠于此,毕节五千多名热血青年踊跃参加红军。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板底乡

民族风情浓郁。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白族山歌节等民俗活动别具一格,苗族蜡染、彝族剪纸等民族工艺古朴典雅。多个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古剧《撮泰吉》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彝族舞蹈《铃铛舞》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苗族舞蹈《滚山珠》荣获多项世界级民族民间舞蹈奖项。2023年1月,毕节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毕节市苗族同胞在深圳市对接帮扶点纳雍县居仁街道居仁社区美丽乡村路尾坝尽情舞蹈

能源资源富集。气候凉爽怡人,年平均气温13.4℃,夏季平均气温22℃,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大空调”;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61种,具有资源储量42种,具有开采价值25种,其中磷、硫铁矿、重稀土、粘土储量居贵州之首,煤炭储量281亿吨、占贵州的51%,有“西南煤海”之誉;水能资源富足,年平均降水量849─1399毫米之间,地表水资源总量134.87亿立方米,市内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总流量128.2亿立方米;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1个。享有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核桃之乡等美誉。

区位优势明显。县县通高速公路,杭瑞、厦蓉等高速公路和成贵、隆黄等铁路贯穿境内。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424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86公里,铁路通车里程538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125公里)。毕节飞雄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全国多个重要城市直飞航线。2小时可融入成渝、滇中、黔中经济圈,是珠三角连接西南地区、长三角连接东盟地区的重要通道。

经济稳步发展。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多向衔接开放通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拓展新业态新模式等举措,奋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2022年,毕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6.52亿元,同比增长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6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055元、13245元,分别增长4.8%、6.5%。

法治环境良好。自2015年以来,紧紧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法治毕节”创建的要求,构建“五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圆满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2021年升级为法治毕节示范创建后,以“法治政府建设工程”为统领,各方面法治工作均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授予毕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人民群众法治建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截至目前,毕节市共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7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54个。

民生不断改善。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2.29%、95.85%、92.92%。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推进,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59万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71张。社会保障网加快织牢,留守(困境)儿童等重点群体关爱救助体系初步建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0%,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值为98.9%以上。

二、毕节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基本情况

(一)毕节人大的发展历程

毕节人大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毕节地区人大联络处。1984年9月,贵州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于1985年1月设立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毕节地区联络处。第二阶段为毕节地区人大工委。1989年1月,贵州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撤销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毕节地区联络处,设立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毕节地区工作委员会。第三阶段为毕节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2012年1月,毕节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毕节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标志着毕节市人大常委会正式设立。2021年7月,毕节市人大常委会被确立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标志着毕节市人大常委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截至目前,毕节市人大设有专门委员会8个(分别为:选举任免联络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民族宗教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法制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社会建设委员会),毕节市人大常委会设有工作机构4个(分别为:常委会办公室、研究室、法工委〈与法制委合署办公〉、预算工委〈与财经委合署办公〉),派出机构1个(百里杜鹃管理区人大工委)。此外,毕节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下设5个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分别为毕节市人大法律研究中心、毕节市人大立法辅助中心、毕节市人大备案审查中心、毕节市人大机关服务中心、毕节市人大代表服务中心。基层立法联系点办公室设在毕节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毕节市人大法律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基层立法联系点日常事务。

(二)毕节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履职情况

近年来,在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下,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发〔2022〕2号、国函〔2022〕65号文件精神,聚焦“两区一典范一基地”(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样板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战略定位,紧扣“四个机关”建设,依法履职、担当尽责,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毕节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高质量推进国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2021年7月,成功申报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贵州省设立的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毕节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建立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34个,不断丰富和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机制,确保公众有序参与立法工作。截至目前,毕节人大常委会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草案意见建议206条,获吸收采纳16条,有力搭建了表达地方社情民意、反映立法需求的“直通车”,为国家民主立法开门立法传递“毕节好声音”,贡献“毕节智慧”。

毕节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启动座谈会

高质量推进地方立法工作。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立法,先后制定出台了《毕节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毕节市织金古城保护条例》《毕节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毕节市乡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毕节市韭菜坪景区保护条例》等13部地方性法规,充分发挥立法引领作用,努力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领导调研毕节基层立法联系点

高质量推进监督工作。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安全生产、民生保障等中心工作,充分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工作评议、集中视察、专题调研等监督方式强化监督,有力推动“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使职权。重点对涉及就业、教育等具有代表性、普惠性的民生实事进行代表票决,依法民主决定重点办理的十件民生实事,强化动态监督,确保民生实事项目真正落地见效。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2017年以来,对370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确保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切实以高质量监督助推高质量发展。

毕节基层立法联系点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

高质量推进代表工作。毕节市有各级人大代表19007名(其中,全国人大代表3名,省人大代表88名,市级人大代表566名,县级人大代表3056名,乡级人大代表15294名)。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创新建立服务代表“三联三促”机制,进一步加强与代表的联系,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引导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更好发挥人大代表听民声、聚民智、惠民生的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建立代表议案建议办理1+3工作机制等,创新设立每年1000万元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积极解决急难愁盼民生实事,切实以小创新展现大作为、小资金撬动大民生,得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毕节市委高度肯定。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创新设立三制度一资金、推动代表建议高质量办理的典型经验入选《中国人大年鉴》。

通讯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碧阳街道市行政中心A栋406室

邮编:551700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 浩

相关文章